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
训练营即将结束,请大家对如下案例分析后形成案例记录,算是结业答卷。
案例:
【一般资料】某男,教授,50岁,于1935年10月8日9:00-10:50AM在学生陪同下咨询。
【案情介绍】因来访者进入咨询室后一言不发,以下信息根据学生的叙说整理。
我老师姓黄名侃,祖籍湖北省蕲春县,生于成都。曾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任教授。人称“国学大师”,“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黄老师专攻《说文解字》,课堂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讲,一不带原书,二不带讲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头头是道。学生们对其引用的经典论据,下课以后去找书翻检对照,居然一字不漏,一字不错,啧啧称羡。同学们说,听黄先生的课,百听不厌,常听常新。
黄老师读书,常常是一卷一卷地详加圈点,绝不跳脱。他将读书时只随便翻翻、点读数篇辄止者称作“杀书头”,很不以为然。因此,被认为是可爱可敬的“书痴”。
除读书之规矩,黄老师在治学上还告诫学生不要轻易在报刊上发表文字,一则学力不充分,一则意见不成熟,徒然灾梨祸枣,遗人笑柄,于己无益,于世有损。他更是以身作则,“坐穿冷板凳”,50岁前不著书,自认从知天命之年始,方是学术研究的收获季。在他看来,学人写文章,一方面要立说,另一方面,或许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藏拙。毕竟任何知识体系都不会尽善尽美,人文研究更需长时间的潜心磨练,方有可能得出些许真知灼见,这往往比的是慢功夫,谁坐得下,耐住寂寞,谁才有可能攀上学术高峰。因此,每出一言,每撰一文,必须慎之又慎,因为若是轻下结论,暴露自己学问不扎实之事小,而误导后辈学子盲从之事大。
正是因为黄老师在学术上颇有成就又慎于著述,他的老师——我的师公——章太炎先生曾告诫:“人轻著书,妄也;子重著书,吝也。妄,不智;吝,不仁。”但是黄老师终不肯轻应师命而为,逊之以“年五十,当著纸笔矣”。
今年3月23日是黄老师的50岁生日,师公送他一副寿联:
韦编三绝今知命
黄绢初裁好著书
不料,黄老师接到联语后,见其中含“绝”“命”二字,就心中大为不快,以为是不祥之兆。近来终日喝酒,郁郁寡欢,似有轻生念头。
因此而求助于心理咨询。
作业:
一、请您确保“读懂”以上案例,之后再根据案例咨询的十个步骤,即:(1)一般资料,(2)案情介绍,(3)观察了解到的情况,(4)生理-心理-社会功能评估,(5)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6)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和诊断依据,(7)咨询过程简述,(8)效果评估,(9)对本案例咨询的反思与感想,(10)追踪随访,展开“联想”,将自己置于咨询室内,在进一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案例的“书写”。
二、黄侃先生从您的咨询室离开后回家,当晚(10 月8日)因饮酒过量而死,一肚子学问也带进了棺材。对此您会作何感想?您觉得自己该对他的死负有责任吗?如何规避这种责任呢?
三、半年后,如果章太炎因联语成谶语而悔痛不已,又来找您咨询,您会如何对待?
说明:
该案例根据王学斌的“学者黄侃50岁前不著书,忠告学人要做真学问”一文(学习时报,2014年1月21日)改写而成,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