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那天看见附近的祠堂附近有人在烧香烧纸祭拜祖宗,让我想起了家乡,家乡很注重七月半,除了春节,第二个重要的节日就是七月半,而且我们那里的七月半从农历七月初十直到十四,一个村里同一个老爷爷的一起轮流“供饭”,比如我们家跟父亲的兄弟及堂兄弟就是供一个老爷爷的,我们这几家就组成一个团队,今天我家供饭,明天大叔家,后天二叔家,如此轮回。
这个节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祭拜先祖和亡故的亲人。初十那天晚上会烧香放鞭炮“请太公太婆”回家来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宴,鞭炮一响也代表着一年一度的七月半正式拉开序幕。
小孩子们也会跟着大人一起烧香祭拜。记得小时候,我们很期待七月半,因为给太公太婆准备的那些吃食,在他们享用后就可以给大家吃了,家乡叫“恰角子(衡阳话,就是吃老祖宗剩下的)”。那时妈妈总是说快来!快来恰角子,吃了老祖宗的角子就乖乖踏踏(就是乖乖平安的意思)。
十一开始就一家一家轮流供饭,轮到我家那天的头一天,妈妈会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一些东西,比如菜,点心,蔬果等等。终于到了供饭那天,妈妈一大早就起床了,准备好早餐,而且要把吃的东西先送到祠堂里祭拜先祖太公太婆,请太公太婆回来享用盛宴的同时,也祈求他们保佑一大家子在世的人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祭拜完了再让我们去请一大家子都过来吃角子。
早饭到中饭之间还有一次早茶时间,就是喝茶吃点心。我们小时候时的生活水平不像现在这样好,那时点心都不像现在直接去集市或超市购买,而是人工亲手做,比如“猫耳朵、凉拌藕片,炒瓜子炒花生”等等。如今还蛮怀念当时的那些吃食,总觉得比现在集市上卖的要好吃很多。
而且妈妈在准备这些吃食时我们也会跟着看热闹,有时趁妈妈不注意偷吃一点,如果被妈妈发现,她总会说,先别吃,给太公太婆吃了尽你们吃,可是我们那等得到那时,每次都要偷偷吃一点,哪怕尝尝也好。喝早茶时一大家坐在一起,边吃边聊,那感觉比过年不差什么。
然后就是准备丰盛的午餐,一般这个时候,大婶二婶就会到我家来帮忙,因为好几桌饭菜要准备,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就采取“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的办法。爸爸那时常年在外,不是每一年的七月半都能回家来,印象中经常是大叔跟二叔带着男丁们负责祭拜的事。
我们就像过年一样一会儿看看妈妈们的菜准备的怎样,一会儿又跟着爸爸们准备烧香祭拜,忙得不亦乐乎。好不容易看着妈妈们准备好一桌丰盛的午餐,这时候肚子也开始咕噜咕噜唱戏了,但这个时候一定不能偷吃,一定要等爸爸们烧香祭拜好了放了鞭炮才能开吃。
其实吃之前也是要先请年长的爷爷奶奶们先上桌先动筷子我们才能开始动手的,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饭,你叫爷爷,他叫奶奶 我叫妈妈,有的又说这个菜好吃,那个菜咸了,等一下哪一个小孩子哭了大人哄他逗他,反正热闹非凡。晚饭照样又是好几桌,祭拜先祖后才能吃。
就这样从十一吃到十四,天天重复同样的流程和礼节,天天吃太公太婆剩下的角子。十四的晚上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打发太公太婆,那天会稍稍早一点吃晚饭,吃完后各家各户拿着送太公太婆的“金元宝、衣服、鞋子、房子、还有烧纸”用篓筐挑着来到太公太婆坟前,后辈们边烧这些东西,长辈们边说:“爷爷奶奶,这是孝敬你们的衣服、鞋子和房子,你们好好享用,在那边过得开心过得好,同时也要保佑你们的后代平安健康,达成心愿。”等等这样的话语。我们就只是跟着烧纸烧贡品,也跟着磕头。这一次祭拜完放完鞭炮,一年的七月半就正式结束了。我们也就回家睡觉期待来年了。
那时候这些贡品大多也是买纸回来一家人在家里折的,一连几个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折元宝,如今人们都不折了,直接从集市或商店购买了。而且供饭也比以前简单方便了些,妈妈告诉我这几年大家都是凑钱过七月半,每家出200元钱,东西也集体采购,打电话让超市送到村里来,整个村子大约10多户人家一起准备饭菜,一起祭拜先祖一起吃角子。
我由于常年在外,好多年没有参加家乡的七月半了,有时午夜梦回,都会梦见那热闹的场景。昨天跟妈妈打电话,她又一次在电话那头跟我分享着今年七月半的大事小事,听她说得那样有趣,我说明年的七月半我一定要请假回去参加一下,弥补一下多年的想念。妈妈说好啊!你们能来我们不知多开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