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提醒自己,别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对于一款工具性产品,用户追求的是效率,所以希望产品越简单越好。最好的产品状态可能是这样的:
"没有产品说明和引导,用户也可以快速上手使用。"
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事实上是,想要把一件工具做的极其简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一方面,如果一款工具很简单,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提供的价值也会相对比较单一,不会太强大,比如计算器、手电筒等,价值的单一导致用户的使用低频、粘性较差;
另一方面,给用户看起来简单的产品,背后的逻辑往往极其复杂,也就是做起来的难度很大,化繁为简,无论从哪个行业来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微信用起来足够简单吧,但微信团队的规模上千人,可想而知,这种简单很难。
诸如office系列软件,用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是因为多数人用的只是它们最基础的功能,其实它们都有很强大的功能,想要熟练掌握还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市面上那么多office系列使用教程的培训就知道,它们并不简单。所以,office产品也会有很多说明和引导教程,让用户快速的上手使用。
追求极简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极简意味着放弃很多。
但极简又不是一味的简单,而是要让用户看起来简单、用起来简单,还要用的舒服、用的爽,仔细想想,身边有多少这样的产品,如果想到了,那么它一定已经是很成功的了。不过,再过一段时间看,好像也没那么简单了,因为满足了用户需求后,任何产品都需要考虑商业化变现的事,不能完全跟着用户走。
喜欢扯淡,所以上面扯了一堆,今天要说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关于产品注册流程设计的思考。
或许下面才是正文:
对于一款APP产品,注册登录几乎是一件最基础的功能,也可以说是APP的标配,但就是这样一个标配的小玩意儿,里面可有着大学问,所有产品都在做,可真正做好、做精的产品并不多,可能是不够重视,也可能是自以为不错了吧。到现在为止,我们还都在探寻更好的解决方案。
很多产品经理其实也并不太清楚为什么做,别人做,我们也做呗,或者老板要做,那我们就做呗,还有就是产品经理想获取更多的用户数据,做自己的生态系统和平台……
可是所有上面的原因,好像都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需不需要注册或登录,最后是需要用户来决定的,你没有给用户一个合理的理由,那为什么要注册呢,越来越多的注册需要的不是邮箱而是手机号,用户注册的意愿就会更低了。
提到注册&登录这件事,很容易想到其对应的就是账户体系,一说账户体系,可就复杂了。其实,说是账户体系,但很多产品其实就是个摆设,拿了用户的信息不知道怎么用,只知道好像以后用得着,要搞大数据、要构建用户画像等之类的,可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回过头来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难道真的是所有产品都需要账户体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账户体系这件事,最后也就是大公司能用起来、用的好,小公司多数是摆设,可从战略角度思考,账户体系是很重要的,万一哪天成了大公司,再补就晚了呢,所以还是提前把坑占了,用不用得上再说,这也是很多企业真实的写照。
账号体系的重要性,在这里可以举个简单但不太恰当的例子。
BAT中构建账号体系最迟的就是百度,现在的结果就是阿里和腾讯一如既往的大踏步迈向光明的未来,而百度已经式微,与阿里和腾讯的差距越来越大。三家巨头之所以能做到今天的规模,最大的原因是他们的连接战略,百度连接人与信息,阿里连接人与商品,腾讯连接人与人,而现在看,阿里和腾讯的连接越做越好,越做越强,账号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账户体系而言,时间越久、沉淀的数据越多,价值也就越大。
阿里拥有人与商品的行为数据,腾讯拥有人与人的行为数据,百度呢,似乎有人与信息行为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都是宏观层面的,可以提供参考,可没有真正沉淀下来人与信息的行为数据。也就是说,百度并不知道特定人的搜索行为,因为没有账号体系,追踪不到,之前的IP跟踪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基本失效了。
而阿里和腾讯很早就意识到了账户体系的重要性,所以现在的产品也好,运营也好,都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个性化体验和服务,百度呢,慢慢的也意识到了,可是还是慢了半拍,当然,慢半拍不仅是账户体系构建的事,还有在移动互联网的战略布局都是慢慢想明白的。
百度点点滴滴的过往,走到了现在看,几乎没有一款像样的产品,百度掌握着信息,但似乎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用户,所谓的狼性或许也只是一个口号吧,如果百度能和阿里、腾讯差不多的时间意识到账户的重要性时,现在应该没有什么今日头条什么事了吧,也或许百度才是真正的中国的谷歌,甚至说不定还能有更神奇的事发生,这个脑洞有点儿大,请各位看官自行脑补。
话题扯得有点远了,上面那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我脑子突然蹦出来的,能理解当然最好,不能理解也没关系,但明白账户体系这件事应该没啥问题了。
从企业运营和产品的角度看,很多产品之所以要构建账户体系,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用户,当用户有一个特定的账户或者ID时,类似现实中的身份证,你的所有使用身份证的行为都是有记录的,同样的,一个产品的账户或ID可以记录用户在产品内的详细行为,从而更精准的理解用户,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最终的目的当然还是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有情怀的公司太少,为了赚钱嘛,没什么不好意思说的。
和很多产品功能一样,设计账号体系的初衷都是很美好的,现实却是很残酷的,因为用户并不买账。
一方面,用户本身不想泄露自己个人信息,在对一个企业或者产品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不太愿意也不会把手机号、邮箱等信息随便给到陌生的产品;
另一方面,产品设计注册/登录的账号体系时,完全脱离了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只站在产品经理个人角度考虑,繁琐复杂的流程让本来想要体验产品的用户也望而却步。
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进行的产品设计,一切阻碍新用户体验产品的注册流程都是耍流氓。试想一下,你自己初次下载使用某一款APP,在你还不是很了解这款产品是否好用或者能不能给自己带来价值前,它就向你索取个人信息,也就是必须注册才能使用,你还有多大的动力去继续尝试呢?
特别是针对不知名的产品,部分用户是尝鲜来的,它们甚至都不知道你的产品具体是做什么的,只是单纯的体验产品,决定是否继续使用的因素是体验好不好、有没有使用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初创企业一开始并不着急搭建自己的账户体系,而是借助成熟的第三方账号系统,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用户流失,还能获取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挖掘的好,可能比自建账号还要有价值。
在没有让用户感觉到有用前,获取个人信息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某些产品经理可能在想,即使这样的设计,我的注册率也很高,并没有因为这个设计导致很多用户流失啊,我想告诉你的是,你还没见过真正高注册率的产品,当然更多的产品注册率是很低的,甚至半数都不到,更别说80%以上了,除非你是BAT家的产品,那样的话,其实不是你的产品设计多好,还有更多不可名说的原因,大家都懂得。
90%以上的注册率有没有可能达到?我可以很明确的回答你,有可能,而且不是微信、QQ、支付宝等,而是另外一些不是超级火热的产品,但他们的用户规模也达到了千万级别,并不小众,为避免广告嫌疑,不举例了。当然,注册率超过90%的产品,除了本身要有过硬的品质外,最重要的就是产品的注册流程设计要合理以及用户引导体系的构建思路要清晰。
现在市面上,很多工具性产品也都在构建账号体系,我只能说可以理解,但作为用户,有点儿看不下去了,动不动就引导我注册。在我看来,一个非协作、非同步类工具要强制注册就是耍流氓啊,我就是用一下你,不登录还不给用啊,那我用别家的呗,你还真以为没你不行啊,不知道他们的产品经理怎么想的。
工具性产品需要账号体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工具性产品,为了用户粘性以及未来的商业化,也是很有必要创建自己的账号体系的。这么说吧,无论是什么产品,最终都希望形成自己的闭环,也可以说是生态系统,因为任何一款产品都是希望可以获取用户尽可能多的数据,从而更了解自己的用户,可以针对性的对不同的用户制定相应的策略,让用户不愿意离开你,最后再想办法赚钱,不一定从用户身上,但是一定要用户在。
还是那句话,账号系统不是万能的,甚至在产品泛滥的年代,很多账号就是一个摆设,一开始产品经理设计账号体系的时候,是为了让用户能够留下来,但说服用户留下来的理由不够充分,如果没有提供价值给用户,账号体系也起不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另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要相信,绝大数企业获取数据的目的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产品体验,那种泄露用户隐私只是极少数个别企业的行为,所以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还是要有的,不过只要你不违法不需要太担心这些。
对于新用户来说,在用户还不完全信任的情况下,要获取用户的手机号是一件门槛相对比较高的事,很多用户在这个步骤就流失掉了,他们不认为你应该或者可以拿到他的手机号。不知道,产品经理们能理解吗?
退一步讲,即使拿到了用户的手机号,如果产品本身给用户带来不了什么价值,那么用户最终还是会离开的,也就是用户除了留下一个账号或者手机号,基本沉淀不了什么数据,你想简单的通过一个手机号,后期再对用户做什么,那是一件比重新获取新用户更难的事,毕竟新用户还可以骗,老用户不好骗啊。
说了那么多,无非想表达,注册逻辑设计要谨慎,千万别一股脑热。非社交性的产品,一般来说,如果确认自己的产品还不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给用户带来了切实的价值,那么可以考虑让用户先试用一段时间再引导用户注册,在试用的过程要有针对性的做一些引导,传递产品的价值,如果用户感受到了,可能会主动去注册,而引导后还是对产品没有认知的用户,离开是很难避免的事,产品经理要做的就是尽量先让这些用户进来使用产品,然后再将用户的生命周期尽可能的延长。
最后,再总结一下注册&登录逻辑的设计,主要就是三种:强制注册,不强制注册,不注册。
强制注册&登录:不注册&登录不能使用
采用强制登录策略的产品较少,只有少数不可替代性的产品才会使用强制登录,多为社交类产品和云产品。
社交产品主要用于沟通,不是单个人能完成的动作,需要两个以上的个体才能完成社交互动,而每个人需要一个单独的账号,否则无法确认每个个体的属性,强制登录是一个比较合情合理的设计,比较典型的产品:QQ、微信、脉脉等。
另外,必须登录才能使用的产品,至少要保证一个前提就是产品的核心功能不使用账号是无法正常使用的,这个时候也需要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登录,比如支付宝、百度云、印象笔记等。
**非强制登录:不登录可以使用产品部分功能,登录后可以体验更多功能。
**
这是多数产品设计注册流程的逻辑,这样的设计用户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不要注册,使用门槛较低,可以获取尽量多的潜在用户试用,减少注册环节带来的流失。
从产品设计讲,还是希望用户注册的,所以必然在后续的产品体验中要增加引导,具体的引导方式有很多种,在这不展开了,以后有机会再细聊。
不需要登录:不需要登录可以正常使用
现在来看,不需要登录的产品也较少,只有很简单的纯工具产品才有可能这样设计,比如计算器、手电筒、指南针、天气等,这些工具多是手机自带小工具,如果是第三方的,即使这样的小工具相信也是会有账号。
上面的内容,只是自己的一些思考,提醒自己做设计的时候,可以更多的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想,而不是想当然、稀里糊涂的就去做一个设计,这些想法可能不会对实际工作有什么帮助,但至少可以少走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