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铸钱完全脱离了海贝的形状。取而代之的是“刀”和“布”。流行于东周洛邑和三晋地区的是布币。个头较大,价值应该和它的重量相当。布,是镈(bó)的假借,当时两字同音。镈,是农具,类似现在的平锹。布币最早是“空首布”,所谓“空首”,就是在小铲子的上面,有一个可以安装木柄的圆孔。后来因其无用,便取消了这个圆孔,而变成了“平首布”。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独立铸币,所以形状并不完全相同。有尖足、桥足、方足、圆足数种。但我觉得这些种类的货币都可以在诸侯国流通。
刀币主要的铸造地区是齐国。管仲是使齐国强大起来的伟大人物。铸造重量较大,样式精美,并且制定法化的刀币,未必不是从管仲开始。“法化”的“化”,即是“货”字。“法货”,就是货币的标准。把货币统一标准,并设计出来,使之实施,只有管仲能够做到。可见齐国的经济,有一度确在诸侯国中处于主导地位。齐桓公小白能够称霸,也是必然。
当时使用的标准,有“齐之法化”“节墨之法化”和“安阳之法化”三种。齐之法化,是在齐国国都临淄铸造;“节墨”即是“即墨”,由此可知即墨是齐国的大城。战国初期,齐国有六座大城,除了临淄之外,即墨和莒可以推断为最大。燕国的大将乐毅,攻取齐国七十余城,只有即墨和莒没有攻下。即墨独自坚持了三年之久,可见其城大而且富。田单后来纵火牛阵,以即墨之兵杀骑劫,复齐国,表明其有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这基础,没准就与能够铸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