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倦怠,午后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看了一遍汪曾祺的《受戒》,恍惚中我仿佛脱离俗世,来到了恬静优美的世外桃源。
说是世外桃源,一是因为那里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比如在写小英子家的住处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的很。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能闻得见。”
作者简洁质朴的描写,寥寥几笔,就给人营造了一种美好诗意而又带有梦幻色彩的生活环境,让人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是当地纯朴自然的风土人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无不充溢着一种和谐诗意的美。这从明子和小英子一家的相处就能看出来。明子初到荸荠庵,很快便和小英子一家相熟。大英子准备嫁妆时,明子给她画绣花。之后,和小英子一起做农活:车水车、看稻场、采荸荠。。。。
两边相处的俨然如一家人,小英子的娘还认他做了干儿子。而且那里没有所谓俗世的偏见,对明子和小英子一僧一俗两小无猜的接触交往,也没有任何流言蜚语,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的事。
这些实际上,都是作者对自然纯朴的桃花源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然而作者在营造这个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时,并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束缚人性。相反,他笔下的生活处处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他笔下的人也都是活生生的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和尚也不例外。
那里出和尚,但与我们想象中四大皆空、不近女色、吃斋念佛、守清规戒律的和尚大不一样。那里当和尚,不为参禅修佛,只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且门槛较高。他们没有清规戒律可言,对待佛事只是潦草应付。生活中,他们也像其他人一样,赌博,吃肉,娶妻,找情人,唱酸溜溜的歌。年下也杀猪,老师叔念“往生咒”,三师父一刀下去,鲜红猪血带着沫子喷出来。
这种种举止令人匪夷所思,这还是和尚吗?但谁又说和尚就不能做这些?和尚也是人,也要吃饭,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不受清规戒律束缚,敢于释放自己的欲望,活的率性自然,不得不说,作者笔下的和尚更亲切、更真实、更具有人性的一面。
文中关于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作者用朦胧的笔触写的唯美而又动人,那种两小无猜相互喜欢的爱情模式也是很多人内心向往的。
明子对小英子产生好感,我想是在船上第一次相遇时。试想一下,一个少年初次出门,途中遇到一位美丽可爱的女孩,主动向他打招呼,对他笑,还把自己的莲蓬给他吃,这真的很难叫人不对她产生好感。而明子真正对小英子动心,是在看到她留在田埂上的一串脚印。那段描写极其动人。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个人以为,这里的“搞”字改为“踩”字比较好。)
两人感情的进一步发展是在芦花荡,那里安详静谧,四下无人,为两人爱情的升华营造了极佳的氛围。那水边细细密密迎风招展的芦苇,就像是两人情窦初开时慌乱的心绪。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疑惑,既然明子喜欢小英子,为什么不告诉她呢?到最后还是小英子主动向他表白。我想,大概是明子受戒后情感被压抑的缘故吧。而小英子才不管这些,她天性纯真,无拘无束,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我似乎有一点明白了,文章名为受戒,其实是告诫我们要保持天性,顺其自然,不去受戒条的束缚。
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是小英子。汪曾祺师承沈从文,两人文章风格相近,文中女主人公更是相似,都是那么美丽善良、纯真质朴。但汪曾祺笔下的女主人公又有一些不一样。
比如小英子,她性格活泼开朗,纯真自然,敢于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和明子第一次相遇,就主动和他打招呼,还把自己一半的莲蓬给他吃。两人在泥里采荸荠时,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脚踩明子的脚。她在膳堂当着许多和尚的面和明子打招呼,“我走啦!”然后大摇大摆走出去。
尤其是文末,听说明子以后有可能当沙弥尾和方丈,她叫他不要当沙弥尾和方丈,并在芦花荡主动向他表白,“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将文章推向高潮。这份赤诚纯真的少女心,真是让人感动不已。我想到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如果她当初能够勇敢一点,主动一点,她和摊送之间或许便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文中少心理描写,使读者很难走进明子和小英子的内心世界,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写此文,不仅仅是为写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以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为线索,来描绘自己心中一个具有人性和美的理想世界。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理想世界。
但这世界只能在意想中去遐思,现实中很难实现。而小英子纯真自然的天性和敢于追求爱情的勇气,还是很值得今人学习的。如果你心里有喜欢的人,那就去勇敢的告诉他(她),就算没有结果,起码不至于以后后悔,更不要像翠翠那样,到最后独自一人作无望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