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工作以来,我的小脑袋瓜就一直在想想想,不断地剖析自己,比如优点缺点、性格成因、心理问题等等,常常复盘我的前半生,思考是如何一点点被周边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变成现在这样的。有时会想骆驼反刍似的,把以前发生的事情拿出来咀嚼每一个表情和每一句话,包括我的,也包括身边人的,然后再串起这个时间前后的事情去想,找到每句话和每个表情的前因后果。
可以说毕业几年来我最主要的事情不是工作,而是不断思考和慢慢开窍中。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我也遇到了一个很有思考意义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毕业后大多混得不好?初时我想出了一个答案,以为只有我是这样,直到我在网络上看到了很多人有同样的倾诉,才发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经历的内心变化是相似的。
童年的我们多是在本村上的小学,平日接触到的同学们家庭条件是差不多的。
能一路读到大学的孩子成绩一般不会差的,在班里村里乡里,考个优秀的名次还是比较容易。在父辈人眼里,家里有个读书好的孩子是祖坟冒青烟的,在孩子多的家庭里,上学的机会和好的吃穿也多是优先成绩好的孩子,连老师也是格外看重照顾。
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我们是有着优越感的,相信有朝一日有出息挣大钱衣锦还乡。
面对中学时高昂的学费,有的孩子选择了辍学务农打工,我们是另一部分幸运的孩子,靠着还不错的成绩,拿着父母辛苦积攒和东借西凑的学费,迈入了县城中学的大门。看着县城这个新世界,到处是没见过没听过的新鲜玩意,周围是白皙漂亮的同学们。我们第一次意识到了原生家庭的区别,内心开始失衡,变得内心敏感,骄傲又自卑。骄傲的是我们力争上游的成绩,自卑的是见识到了城市孩子的不同人生。
从初中开始我被送到县城寄宿读书,是国家级贫困县,即便如此贫困,县城还是比村里好太多。从村里来到县城,到处是我从未见过的繁华,在生活和学习上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我发现自己穿着老土破旧,和身边人差距很大。生活费除了学费和教材费,都用在食堂吃饭上。我那个时候想学篮球,可第一次和别人打篮球时,我的鞋子一下就磨穿了。我清楚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允许我去买球鞋和篮球,从此不再打篮球。但我还是会关注NBA,却仅限于浏览器视频。学习上冲击更大,村里小学未开设英语这门课,而上到初中时,英语这门课默认大家都有简单的基础,前几个月我一度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进度,甚至有点自暴自弃,英语考试全靠蒙。直到后来时间久了多少也学会了一些,慢慢开了窍。
——来自网友
初升高考试的前一天,父亲从村里打来电话说,你明天好好考,考不上重点高中的话,我也不会花高价让你读了,就跟我来工地干活吧。
同样高考前一天,父亲跟我说,你就尽全力考吧,争取能考上花钱少的大学,要是太贵了就算了,咱家条件你也知道,隔壁那个小谁和你一样大,在外面打了几年工,好歹能挣些钱补贴补贴家里。
——来自网友
进入象牙塔的冲击,更是颠覆了世界观。
遍地的高楼大厦与车水马龙,是在小县城里罕见的。这里的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原生家庭的差距更是不敢想象。有我们这种农村底层家庭,有藏富于民的商贩家庭,有父母高知的书香家庭,更有富二代官二代。在这里自卑更甚,尤其在毕业季时我们更懂了这些差距不是考上了同一所大学就能弥补的。
我们清楚地知道了什么叫格局和眼界。商贩家庭的父母想让孩子继续深造;高知家庭的父母会跟孩子分析就业形势给予点拨;富二代可以出国也可以回家继承产业;官二代能轻松进入机关单位就职;而我们只能靠自己去尝试去摸索,又因为自己格局小眼界狭隘,大概率第一份工作并不如意。
步入职场后,我们本以为是时候大展拳脚了,却发现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接人待物只能应付农村的人际交往,在城市里在职场上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没有人教给我们,我们一次次沮丧,一次次满血复活,总算是练就了一点抗击打能力。
经历了摸爬滚打,我们总算能在职场上有了立足之地,接下来便迎来了最磅礴的一波回报情绪。我们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努力存钱再存钱,然后满心高兴地把这笔钱打给父母,期待着我们的收入能让家庭生活有所改善。父母也欣慰地喜笑颜开,四处说着孩子工作好挣钱多还懂事孝顺。
随着年龄增长,成年人的烦恼随之而来,处对象、结婚、彩礼、房、车,每一样都在宣判着我们的无能为力和失败。我们学会了认命,不再怨天尤人,开始学着考虑的更现实更长远,最大的心愿不再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而变成了希望家人身体健康,好能给我们留出几年时间打拼赚钱,有能力承担未来的风险。
有些东西从出生那刻就已成定局,我们无力改变。我们思想上的束缚太多,只能在现实中一此次碰撞、打碎、重塑,直到慢慢拥有独立的思想,最终改变生命的轨迹。
一般而言,经历过贫穷的人身上总会留有贫穷的印记。我们的见识太有限,在繁华的都市里眼花缭乱,在复杂的生活里彷徨无措举步维艰,低情商让我们经常碰壁,忽视隐性成本和隐性收益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我们急于变现,不敢冒险,任何决定都以求稳为主,遇到机遇不敢上,生怕一步错步步错。我们走了很多弯路去摸索去尝试去试错。
农村的孩子走进城市才体会到世界的广阔,我们怀揣着巨大的希望,立志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环境。盲目的攀比是没有意义的,事实就是我们很难超越家境富庶的同学,即使他们不如我们努力。我们并不是混的差,而是我们的努力有一半埋在别人看不见的土里。
阶层固化是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但仍然有很多例证在打破阶层屏障、一路向前的阶层跃迁并不是痴人说梦。我们不能单一地用物质名利来衡量人生,能从农村到城市已经是一种胜利了。
最近看了《出路》纪录片,三位主人公的起点截然不同。北京优渥中产家庭的袁晗寒、普通小康家庭的李佳、西北贫困村的马百娟三个人的人生轨迹。袁晗寒放弃高考选择了出国学艺术;李佳勤奋学习大学毕业后找了不错的工作;曾梦想着去北京上大学的马百娟最终16岁嫁了人留在了村里。
我们以马百娟的起点,过上李佳的人生,已实属不易,人要学着知足,不然很容易心态失衡。人生路道阻且长,认清定位,好好努力。
最后奉上一首韩东先生的诗。
《山民》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
就会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还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那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