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别再迷恋薏米了!这味药才是真正的"祛湿大师",快收藏
身体有湿气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湿气的种类的非常多,湿与寒在一起就被称为是寒湿,湿与热在一起就被称为是热湿,湿与风在一起就被称为是风湿,这些不同的湿气类型则统一被称为湿邪。
湿气重的症状:
1、没有食欲,并不是自己吃不下东西,而是没有这种饥饿感。
2、经常感到疲劳,就算晚上睡眠已足够了,但是白天依旧无法工作顺心。
3、大便不成形,舌头厚腻有齿痕,有湿气了。
4、早上起床后,身体感到酸痛,像跟别人打了一架似的。
5、时常感到胸闷,但是身体又无其他异样。
若是以上的症状你有3个以上的话,湿气已经成功侵入到你的身体!千万要重视起来,一旦长期积累在体内,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到了那时候再后悔就已经太迟了。今天,就教你1味中药来对付湿气。
1味药祛湿常用,用对才好——茯苓
茯苓,甘、淡、平。平就是不寒不热,淡味有什么作用呢?——渗利,讲得白一点就是利尿。
①利水渗湿,注意这里的表达跟刚才的苍术、白术不同,苍术、白术是燥湿,或者有时叫化湿,燥湿的意思有点是在内部把湿、把水气干燥掉了、蒸发了、挥发了。而茯苓的功用是更直接一点,让水湿直接从小便出。
②健脾和中,等于有补脾气的作用。补脾跟利水作用相比较,个人感觉茯苓大概是三分补,七分利。
③宁心安神,宁心安神一般是用在失眠、多梦这一类病证中,但茯神在这一点上优于茯苓。
对比:白茯苓和赤茯苓
把茯苓的皮去掉,茯苓皮下面一层淡红色的就是赤茯苓,赤茯苓包住的再往里面走,比较白色的部分才是白茯苓。赤茯苓,(红色,五行属火)主要走心与小肠,学过中基的人都知道,小肠跟水液代谢有关。
所以赤茯苓跟白茯苓比起来,利水功用强于白茯苓,但是补力就相对弱一点了。白茯苓则比较平均,虽然刚才讲它是三分补,七分利,但毕竟它的补力是强于赤茯苓的。
①买茯苓最好不要买切成块状的,要是卷起来的、薄薄的,效果好。为什么呢?块状的茯苓,你试一下,煮个半小时,或煮个40分钟,你把茯苓捞起来,切开看看,里面还没煮透,还是干的。所以卷起来的片效果更好。
②茯苓皮也是祛水湿的,茯苓皮以皮走皮,所以一般是治疗水肿的,如果只是祛水湿,不需要健脾的话,医生有时候开方会用茯苓皮。
注意:《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是身体痰湿重,水肿都是因为脾虚。所以我们经常说:湿重是标,脾虚是本,就是这个原因。因此,湿重和肥胖都是因为脾失健运造成的,要祛湿得健脾。而茯苓健脾相对较弱,所以常搭配使用。今天就教大家几个组方,第二个最常用哦。
食之有道——茯苓的食用方法
1、茯苓+陈皮,健脾补气
中医学认为陈皮味辛苦、性温,具有温胃散寒、理气健脾的功效。两者搭配因其既能理气,又能健脾,可使补而不滞,有防止壅遏作胀作用。
方法:先准备好2克的陈皮和5克的茯苓。放进茶杯里面,并且往杯子里面注上适量的热水,稍微的等待五分钟之后就可以直接服用。
2、茯苓+薏苡仁,健脾运湿
薏苡仁:《本草纲目》谓薏仁 " 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
茯苓: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藿香具有化湿醒脾,辟秽和中的作用,其中的"化湿"效果很不错。
方法:茯苓、薏苡仁、藿香各若干,辅以白术、陈皮等,三煎三榨,熬制成"红益茯食饮",温水冲服,一天两次即可。
3、茯苓+山楂,降血压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茯苓可使平滑肌收缩振幅减少,张力下降。茯苓可影响体内代谢,对电解质的平衡有调解作用,并能降低血糖,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山楂可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还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等作用。两者搭配,辅助降血压,效果很好。
方法:取生山楂15~30克,茯苓30克,每日水煎。
4、茯苓+荷叶,去脂
中医认为,茯苓祛湿消痰,从根本上振奋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以达到痰湿去、体重减的目的。而荷叶具有清心火、平肝火、泻脾火、降肺火以及清热养神、降压利尿、敛液止汗、止血固精等功效。两者搭配,特别适合需要去脂的人群饮用。
方法:茯苓10~20克,荷叶10克左右,一同放入杯中开水冲泡,每日1剂。
提醒:阴虚火旺者不适合服用茯苓,什么是"阴虚火旺"?阴虚火旺简单说就是,滋养各脏器的津液少了,阳气生发。茯苓是利水渗湿的,阴虚火旺会比较干燥,干燥加上渗湿,所以就不太适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