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刷朋友圈又看到有朋友發起輕鬆籌,從事保險策劃過程中,有時候也會和客戶聊到輕鬆籌,主要有兩個話題:
1 有輕鬆籌還需要買商業保險嗎?
2 輕鬆互助等平台銷售的“保險”與商業保險有什麼區別?
問題一:有輕鬆籌還需要買商業重大疾病保險嗎?
(1)本質:我認為輕鬆籌是一個基於微信圈社交平台上的一個慈善活動,而保險公司則是由國家監管的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的運營會受到相關法律的約束,商業保險合同會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而輕鬆籌只是一個慈善活動,平台的管理者可以隨時結束活動。
(2)滯後性:籌款平台從發起籌款、募集善款到把善款交到有需要的人,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而商業保險則能即時給付。例如商業保險的重大疾病保障或者意外殘疾保障,都是在受保人確診罹患重疾或殘疾的時候就可以理賠一筆錢,而輕鬆籌則需要先墊付,再籌款。
(3)隱私和尊嚴:要發起輕鬆籌,必須放下個人尊嚴,提供大量個人資料給大家查閱以證實確實需要幫助,包括身份證、檢查報告、診斷證明、發票、住院的相片⋯⋯而商業保險則重視為客戶保密,並且受到相關法律監督。
(4)保障效果:輕鬆籌最終能籌集到多少善款,還得看個人情況的,即便把痛苦都公開,也不一定就能籌集到足夠的金額(比如我的朋友圈這個籌款,到活動結束,只籌到12%的金額)。而商業保險的保額和保障範圍則是個人投保時定下的,不會變化。
基於上面四點考慮,我認為商業保險有很大的優勢,當然輕鬆籌也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定幫助,但是求人不如求己,不是嗎?
問題二:輕鬆互助等平台銷售的“保險”與商業保險有什麼區別?
輕鬆籌能籌集到多少錢要拼人品,但輕鬆互助平台只要你籌集10元,就可以獲得最高30萬人民幣的重大疾病保障,看起來輕鬆互助平台好像更完美,但是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方面:
(1)法律監督:保險公司成立和運營,都有嚴謹的規定和監管,包括《公司法》、《保險法》,有專門的保險公司監管機構(內地為中國保監會,香港為保險業監管局),以保障保險保險公司的長期穩定經營,而輕鬆籌互助平台則缺乏監督。
(2)最低償付能力要求和再保險:保險公司都有最低償付能力要求,以保障客戶利益,另外保險公司都會通過再保險公司分散風險,而輕鬆互助平台則沒有相關要求和再保險。
(3)政策風險:新興的這些互聯網互助平台,感覺類似民間金融,個人認為現在處於一個灰色地帶(經營類似“保險”業務而沒有保險公司資質),是否涉及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暫時還沒有定論。
(4)保費:輕鬆互助只需10元就可以開始參與,而商業保險就香港的保費來說,一份保額30萬人民幣的重大疾病終身保障,20年繳費期,30歲的大人,每年保費約5000人民幣;0歲的小孩,每年保費約2500人民幣。很多互助平台參與者都是因為超低門檻而進入,認為即使未來關停這些互助平台金錢上的損失也微不足道,但人壽保險都有身體健康的要求,錯過了身體健康的投保時機,則可能無法購買到合適的人壽保險了。
總得來說,買保險還是希望得到一個長久穩定的保障,這需要正規商業保險合同來實現。經濟情況暫時十分緊張而又沒有重大疾病保險的朋友,可以參與輕鬆互助,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不要奢望它能夠長期取代商業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