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应志刚
汉族在上古自称华夏,据《尚书正义》记载,“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又《左传·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便是举止有礼、衣裳华美的民族。
汉服,并不是指汉朝服装,而是指汉族人民的民族服装,具体是指夏商周到明朝末年,华夏民族(汉朝后又称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主要服饰,是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为何汉族会如此推崇自己的服装,当然,首先是因为它的华美,此乃服装的审美功能;其次,也更加重要的在于汉族服饰与礼仪的紧密关系,汉服可以说是汉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见什么人穿什么衣服,或者做什么事穿什么衣服,这是人类从古到今遵循的服饰礼仪。中国古人对此更是极为重视。堪称西周礼仪大全的《礼记》,就对当时的服饰礼仪作出了明确且具体的规定,并成为后世继承祖制的规矩。
汉服的宽大飘逸体现了汉族温和包容的民族性格;汉服的端正舒缓体现了汉族拘礼又从容的行为方式;汉服的严格蔽体体现了汉族对蒙昧野蛮的厌恶,对文明教化的推崇。
汉服礼仪属性的强调则必须基于经济技术的发展,正所谓“仓禀足而知礼节”。中国古人最早发现并使用纤维之王——蚕丝,织出美丽的绸缎,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高超的丝绸加工技术,如织锦、刺绣、缂丝等等。
锦是丝绸中最高档的熟丝织品,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之称的宋锦起源于宋代,主要出产于苏州,以桑蚕丝为原料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的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织锦。具有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致、具有哑光特点、耐磨且能反复洗涤等特征。
宋锦历史悠久,由于其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称为中国“锦绣之冠”,因产地主要在苏州一带,故又称“苏州宋锦”。 宋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
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宋锦又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APEC峰会上,各经济体领导人和代表拍摄“全家福”时所穿的特色中式服装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所着服装的主要面料——宋锦,也走上国际舞台,令世人瞩目。
宋锦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特色中式服装的主要面料呢?
按照北京APEC会议的要求,面料一定要具有中国传统元素,设计团队在中国三大名锦中挑选,最后选定宋锦。因为宋锦耐磨性和平整度都非常好,同时具有亚光特点,华而不炫、贵而不显,与低调、内敛的要求很吻合。
宋锦的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用几何网架构成的,有龟背、四达晕、六达晕、八达晕、天华纹、方棋格子等纹路及以圆形交切组成的球路纹和以圆形交叠组成的盘绦纹等。其造型繁复多变,构图纤巧秀美,色彩古朴典雅,与唐锦讲究雍容华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2015年9月27日“上久楷”出展米兰时装周)
根据其结构、工艺的精粗、用料的优劣、织物的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宋锦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4类,用途各有侧重。重锦或细锦的匹料,是宋锦中功能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可用作书画装裱、经卷裱封、幔帐、被面、垫面以及衣料等。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特征。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染色需用纯天然的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
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草木染,也有部分矿物染料,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2014年10月,由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领衔攻关、历经6年时间成功复制宋锦《西方极乐世界》图轴。
据了解,原件宋锦《西方极乐世界》图轴由苏州织造局根据宫廷画家丁观鹏的画图为蓝本织成,当时便是举世无双,是当年乾隆皇帝送给母亲的礼物,300多年来一直封存在故宫博物院,秘不示人,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2009年,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承接了具有百年历史的苏州东吴丝织厂,并与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档案馆和苏州大学确定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聘请钱小萍作为公司的宋锦研发顾问,指导公司研发人员对其提供的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成功复制一批珍贵的文物。
传统的宋锦都是手工织造,一个人每月最多也就织造6米。由于产量不高,而且宋锦以前多用于装裱等用途,人们对其知之甚少。
2012年3月,鼎盛公司成功开发出可以按照宋锦传统工艺织造的现代织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项发明拓宽了幅宽和花幅,扩大了宋锦的应用领域。
目前,宋锦的用途已非常广泛,箱包、家纺、围巾、披肩、领带、睡衣等产品都可制作。鼎盛公司研发的“上久楷”宋锦还多次作为国礼送给外国政要。
去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一款放在领导人和贵宾座椅上的福袋为庄重严肃的阅兵仪式增添了一抹柔美。
这款福袋的面料选用的就是具有“锦绣之冠”之称的宋锦,这也是继2014年APEC会议新中装后,苏州宋锦又一次在高规格场合担当“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