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知识似乎变得唾手可得。我们想知道的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手段获得。但是,我想引用狄更斯著的《双城记》里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即使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书籍、互联网的各种微课视频,各路大咖开设的讲座,似乎也很难填补很多人的知识焦虑。
我经常听朋友说,“感觉自己像得了空心病,身心掏空的去学习却还是成果平平。”
“比我优秀的人却还比我努力。”
“不是说勤能补拙吗?我倒是勤了,但是拙依然停在那里。”
……
其实,我能理解这样的焦虑,而且我自己也难以避免这样的焦虑。有时候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却发现身边的人在埋头苦读;决定开始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时,却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不知从何下手;等到找好学习目标,努力向前迈进的时候却没有好的结果时,却产生一种能力错觉,沉浸在自我怀疑的心态里。
算是验证了一句话,“越努力,越焦虑。”
其实这种焦虑并不完全是自我内心的释放,而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给我们带来的紧迫感。
于是很多人就出现了“逮着什么就学什么”的心理,大概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微课变得火爆的缘故,恰好迎合了那些“洒一腔学习热血的年轻一代”的心理。原先我也喜欢上微课,上知乎live上找一些牛人的分享来听。当时听完觉得大有收获,好像掌握了某块的知识领域或成功秘诀,但是过些日子后,我却想不起当时都听到了一些什么。
后来,我找一个学霸朋友诉说我的困惑,“我有时候觉得我什么都懂一点,但是有时候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懂。”
他说,“你喜欢去了解很多资讯挺好的,但是问题在于你没有把你看过的东西进行一个深刻的思考,也不去总结,就算你能记住一个大概,那些也只是零散的。而且那些牛人说的话你就全信吗?想弄明白一个知识体系,至少也需要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一个参考,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否则你学到的那些皮毛只是一些概念,而不是你对待这个事物的认知。这样,你想靠知识积累到实用转换的效率是很低的,要学就应该学的通透一点。”
当时听完他的话,我有些惭愧。或许我并不是抱着虔诚的态度想去了解某个知识领域,而是抱着侥幸的心态去试试看,万一收获了呢?我也懒得去读那些牛人推荐的书,所以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那么怎样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呢?
我在《罗辑思维》和《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这两本书里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罗老师在如何学习知识的探讨中提出了“碎片化学习、多元化学习、概念化学习以及缝合知识”。
1
之前我一直认为“碎片化”学习不过是消遣时间的学习过程,做不出什么成绩。罗老师却认为碎片化是现实结果所决定的,如今每个人在一个平行的时间里要做很多不同的事情,因此我们的时间被无限的分割成小块,所以如何将自己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没有说哪一本书的知识体系就是完整的,而是依靠各种碎片式的阅读,查找,补充而让自己的知识系统变得越来越完善。所以碎片化的学习就是先了解,再补充。富兰克林就说过,“学习就是在寻找和解读一个概念中,又会意外发现另一种新的概念。”
2
再说到多元化的学习,由于为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以及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现的极大的改变,以前人们一直倡导的“术业有专攻”的人才似乎越来越不受重用。比如你有的技术别人也有,而别人有的营销手段或者文案编辑你却没有。现在社会的分工与合作不仅仅限于各司其职的工作,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在跨界领域做得风生水起。在这个多元化经济和多元化人才里,我们的多元化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哲学领域里,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多元的学习和思考无疑会让自己的构建的体系更加圆融。
3
说到概念化学习,我想对我而言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在我们整个学习生涯中,我们大多数都是在按部就班的上课,然后下课练习。之前听过李笑来老师分享的一个故事,说自己从小成绩就很好,是因为每次课本刚发下来,我就提前把书中的那些概念就看了一遍,以至于老师讲的时候,我心中有了那些概念再加上老师的补充,我的知识体系就自然牢固了。后来我广泛阅读也是先构一个框架,再慢慢的填充。而且,我们每天要接触到各种信息,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框架,就无法将信息归纳到正确的地方,自然也难以派上用场。就像一粒米黏在衣服上就是脏米,而放在碗里就成了饭。
4
最后是说到知识的缝合。现代社会里,知识是廉价的,而认知却是宝贵的。这种认知来源于我们对一个知识体系的思考和总结,并且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高晓松在最后一期《晓松奇谈》里被问到,“在整期的《晓松奇谈》里,您收货最多最大的是什么呢?”他回答说,“其实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懒散的人,我以前虽然看了不少书,但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但是做了这么多期的《晓松奇谈》,我在对每一期的主题都要编写稿子,把我知道的概念都拼凑起来。两年多的节目录制以来,我发现我已经形成了能把很多事物整合的能力,包括自己对新事物的看法也多了一些角度和几层的思考。”
到这里,我认为学习固然需要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能把学习当成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如果努力不能使你快乐,路漫漫其修远兮,便只剩下压力和痛苦,每天都要花精力去调节自己的负能量或者减轻自己的焦虑,那如何出类拔萃呢?
其实我很感谢这个机遇涌动、多姿多彩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去了解未知的领域,能通过很多媒介去接触到真才实学的人,拜读他们的文字,总结他们的经验,让我觉需要精耕细作,连续而稳定的正向积累,脚踏实地的付出,同时也要满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