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同事倒了一杯水,起码要对我说声谢谢吧;请朋友吃了两顿饭,起码要回请我一顿吧;给婆婆买了一双鞋,起码要在七大姑八大姨面前提一提吧,不然我也太委屈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苦恼于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抱怨自己太委屈。其实,要求回报的给予不是付出,是交换。当我们对别人的好是以交换和索取为目的时,起心动念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会失望、会痛苦。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做任何事,只要有所欲求,为了利益,为了得到、为了索取、为了交换时,一旦结果与预期不符,必生怨恨。《太上感应篇》讲,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果真能做到这样时,又怎么会觉得委屈呢?
王冕在《墨梅》中写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何其自在!《道德经》讲,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帮助他人做成事情,别人却都以为是自然而然成功的。何其潇洒!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生活中,很多人善良仁德,对工作尽职尽责,对朋友热心真诚,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看似吃了很多亏,被人占了很多便宜,可每次遇到困难,身边总会出现贵人相助,这便是天道。所以,当我们付出足够多,德行足够大时,自有天道回馈。我们不明白其中的规律,所以才会斤斤计较。
我给你倒水和你谢不谢我没关系,只是我的温暖而已;我给你买鞋,并非要你回报,只是我的善良而已;我打扫卫生,并非让你感激,只是因为我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我分享知识,并非为了吸引粉丝,只是为了让自己思路清晰,理解更深刻而已。当我们明白,所有的事都是为自己而做,是来提升自己,修正自己时,还会在意他人的回报吗?还会觉得委屈吗?反之,丈夫认为拼命工作是为了妻子;妻子认为是在给丈夫带孩子;孩子认为是在给父母学习。如此这般,总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做事时,做得越多,委屈越盛。人性很奇怪,我们越是要求回报,别人越不给;相反,不要时,别人硬要回馈我们。
别人做错了,自己强忍不满,所以委屈?其实不论何事,事情本身确实有好坏、对错,有评判标准。饭没煮熟是错;衣服忘了洗,不对;可当我们用仁爱之心去看时,就会明白,所谓的对错,不过是我们的得失心在作怪。饭没煮熟,可能本来就不会做饭;因为每个突发事件,着急出门,所以忘了洗衣服,都不是故意为之。但是因为夹生饭吃着难受,于是认为自己受了委屈;因为交代的事没办好,自己还要强忍不满,所以痛苦。
因事情产生的是非对错会消失。可我们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事已尽,而情绪犹在。一直记着,反复提起,自己委屈,他人也不愉快。
王阳明先生曾抓住过一个溜进他家里的小偷,与常人不同的是,阳明先生没有将其送抵官府,而是为他讲了一夜的课,翌日,小偷便改过自新了。偷东西是错,可阳明先生明白,人人本有的良知是光明的,他当下不恰当的行为只是因为缺乏教化、生活贫困,暂时被欲望蒙蔽了心性而已。一个言语偏激、行为极端的女人,可能受过很深的伤害;一个自卑怯懦、不懂礼貌的孩子,是因为从始至终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认可。当我们知道所有令人讨厌的表象背后,都有深深的无奈和痛苦;当我们站在仁爱的角度去看待万事万物时,只有慈悲、怜悯和包容,如何还会感到委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