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当海明威还是一位不知名的记者时,曾在《老爷》杂志上发表过一篇不长的通讯,报道了一位古巴老渔夫历经80多天海上探寻,终于逮杀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但用小船拖回港时保留的却只剩鱼骨。
15年后,海明威根据这件真实发生的故事,以及与原型人物一起相处过的经历,完成了一部旷世之作《老人与海》。为此,海明威获得1953年度普利策奖金,并摘取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A 目标
“‘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那量鱼的渔夫叫道。”
女游客好奇,“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不过是垃圾了,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
侍者无知地告诉她是鲨鱼骨,女游客信以为真,她的同伴也毋庸置疑。
小说最后几段文字夹杂着众人对鱼骨的误解、不屑和惋惜即将结束….
那本是老渔夫圣地亚哥足以引以自豪的一条大鱼,是他有生以来独自出海最大的收获,比他的小帆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众人都没见过。
“看样子它不止一千五百磅重…… 如果去掉了头尾和下脚,肉有三分之二的重量,照三角钱一磅计算,该是多少?”
老渔夫与大马林鱼在海上曾相互纠缠并被拖行了三天,当彻底征服杀死大鱼时,他在海上开始想象美好的未来。
那段日子他被其他渔夫不断地嘲讽,连续出海84天一无所有,因为他一直怀着不同一般的目标,总想驾船到“更远的地方”钓更大的鱼。
为了捕到大鱼老渔夫用尽了全部身心和经验,因有备而来,他不仅在海上面对各种境遇做得淋漓尽致,还要忍受伤痛和饥寒,他的目标最终达到了,无人能及,到此 《老人与海》已完成四分之三的篇章。
任何高远的目标实现起来不易,但真正的挑战却是在达到目标之后才显现。就像老渔夫捕获的那条大鱼又引来新的挑战者,瞬间从卓越显耀化为残败不堪。
B 抗争
大马林鱼由于体积庞大,被老渔夫的鱼叉扎死后捆绑在小船一侧,随船在海中漂浮回程,大鱼流的血在海中弥漫扩散,引来鲨鱼的袭击。
灰鲸鲨、加拉诺鲨、铲鼻鲨… 先是一两条、一对对,后来是一群群凶鲨轮番侵袭,它们撕咬吞噬着老渔夫的“丰硕成果”,老渔夫竭尽全力与之搏斗、抗争。
“这条鱼可以供养一个人整整一冬。”老渔夫曾估摸道,他想保住自己的战利品,那是耗费了他80多天精力,凝聚他几十年渔夫生涯的勇气和智慧。
起初老渔夫还计算着几条鲨鱼掠夺的鱼肉分量,不久除了用尽浑身解数,和船上所有的工具击退鲨鱼外,只有祈祷保住小船和身家性命了。
来袭的鲨鱼群再也没有什么可吃的时方才离开小船周围。在这场始料未及、惊心动魄的厮杀中,老渔夫几乎损失了船上所有的利器和工具,鱼叉、棍子、刀子和舵把,侥幸用残留的半个舵把,载着疲惫受伤的身躯,拖着一条惨不忍赌的大鱼骨驶回到岸边的家。
谁也不会想到,老渔夫的这次捕鱼历程竟演化为惨烈的斗鲨之战。
因为高远的目标众人都未曾想过,他们只满足于每天收获几条应付生计的鱼,而不是超乎寻常的“大鱼”,更没有付诸实践的勇气和经历,所以怎么也不会联想到还有更强悍的对手出现。
这段最具精彩的战鲨情节在小说中只占二成不到,却让人体会到了大海的深不可测,以及老渔夫不为人知的卓越能力。
C 男孩
男孩马诺林从5岁起跟老渔夫上船出海学钓鱼,两人情同父子般的感情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小说中,最为可贵的是,只有男孩懂老渔夫的胸怀和所做的一切。
老渔夫多年潜移默化的教诲,让男孩有了他一样的理想和情怀,男孩对老渔夫细致入微的照顾就能体现出他的崇敬之情。当圣地亚哥老人沮丧地面对84天一无所获的囧境时,只有男孩马诺林坚信,老人不是“倒了血霉”,而是时机未到。
老渔夫在第85天出发深入远海后,他一路上总是自言自语地自我鼓励,时不常冒出那句“但愿那男孩在这儿就好了”,因为他知道,这难得的深层探险只有那男孩愿意与他分享、学习。
在别人眼中那不值一提的鱼骨残骸,却让男孩看懂并感受到老渔夫非凡的经历和意志,他无比钦佩又无比心痛老渔夫付出的一切。当老渔夫身心疲惫不奢望再出海逮大鱼时,男孩却坚定要继续跟老渔夫一起学习。
为了实现将来“钓大鱼”,老渔夫和男孩两人竟开始讨论如何改进船只的装备… 谁说残败的结果只代表失败,老人从男孩身上看到了希望,他那不为人知的一段惊险历程,终将为男孩未来的挑战奠定坚实基础。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自问世以来已近70年,几乎影响了三代人的思想情感,每个时期都能有合适的事件和态度与之匹配,其中的隐喻含量极其丰富,是一本值得任何年龄段阅读品味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