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间段
这张图是我从2014年记录生活中的各个时间段,每一个分别代表着在该标签记录的时间段。
学习成长:花在学习的碎片化时间正在减少。趋势一:时间本身就已经减少了;趋势二:学习时间越来越集中。所以从2014年的2265个时间段,到2016年的298个时间段,再到2017年861个时间段。
工作事业:2015年的工作时间段最多。现在回顾起来,2015年下半年的确很容易被打断。到2016年开始更加集中起来,也就是在一个时间段不被打断地做一件事。
从时间段来看,2014年最关注个人大数据,所以记录也最频繁,2016年只有4870个时间段,而2017年截至到8月份,也记录了4058多个时间段,2016年还没有做详细的年度分析,稍后看看具体情况。
时间规划和预测
根据过去的4年的记录,设置一个边界,在各个权重下能够花的时间大致如上图。现有的比例配置下,这辈子工作时间预计是12.9万小时,睡眠时间21.1万小时。
睡多少?21万小时!
对此,我们能够做的有:
时间有限,什么不能做?比如学习上只有5.3万小时。如果全部花在阅读上(这当然不可能),假设3小时一本书,那么总共也就1.8万本。实际情况是,人很少会把时间都投放在阅读上。兴趣多样化才是人生乐趣之所在。
改变数据。 假设对预测的数据不满意,那么就要行动来改变了。比如,陪家人的时间是不是要长一点呢? 在几个维度中,交通时间有4.1万小时,如何最大化地消灭交通时间?住在公司附近,尽量避开拥堵。在早前的时间管理书籍中,有一条经验“尽量打车是节省时间”,但我发现在大城市完全不是这样,我的经验是“避开拥堵就是节省时间”。走路、地铁、高铁、骑自行车等交通时间基本上是确定,公交、的士、飞机、轮船等交通时间在大城市不太确定。
过去这么多年,才发现我最喜欢玩
从总体上来看,我的睡眠时间是最多的,其次是工作时间。从细分的标签来看,情况就不一样了。一个人业余时间会做什么?我关注了几个重要的时间段:休闲娱乐、餐饮时间、陪伴家人、阅读时间、写作时间、社交网络、生活事务、运动时间。
细分标签呢?
很明显,休闲娱乐最多!说白了,就是玩。休闲娱乐是排除了所有的工作时间、交通时间、睡眠时间等主要大项。是指头脑清醒的时候,花在休闲娱乐上的时间。从数据上看,平均每天至少有2个小时用来玩,单纯地玩。
去一个地方玩的交通时间被计算在交通时间的,只有到了一个地方之后才算玩。其次就是周末的休息,娱乐项目中,最多的估计是电影,平均下来,每个月都会去看电影,后面可以统计一下最近4年看了多少部电影。
生活事务呢?每天大概会有1个多小时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上,比如找东西啦,洗漱啦。
餐饮时间呢?每天吃饭大概是1个小时,这样看来,我对“吃”这件事没有多大的感冒。
午休时间呢?吃饭完之后,就会睡觉,所以午休时间也比较多。每天半个小时的午休,已经是10多年的习惯了。
陪伴家人呢?时间并不是很多,平均下来每天1小时不到。陪伴家人是指专门花在陪伴家人的时间,什么都不做,单纯聊天。
阅读呢?阅读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然而阅读时间并没有玩得多,甚至都没有午休的时间多。
社交呢?社交时间并不是很多,喜欢在家胜过在外面社交。所以社交时间实际上还排在阅读时间后面,尽管阅读时间已经够后了。
写作时间呢?无论是自己,还是给大家的印象,我都是喜欢写作的人,而写作时间是排在很后面。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写作是融合到交通等碎片化时间,所以专门在写作时间上不是特别多,2017年不同,上半年写了400多万,是花了专门的时间,加上交通时间,平均下来超过400个小时。
运动时间呢?运动时间是很少的。
综上,数据反馈的结论,“我”:
喜欢玩而不喜欢吃。
喜欢吃而不喜欢看书。
喜欢宅而不喜欢外出。
吃完就睡!
喜欢睡而不喜欢动。
原来,这才是真实的我!
(印象中完全不是这样的啊![捂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