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午后,在广州城中最老的商业中心闲逛,撞进一门面颇为高大上的瓷器艺术廊。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骨瓷花瓶,造型优雅,我正准备细看瓶身,店员热情地迎上来招呼到“现在特价,地摊的花瓶都没这价格”。对于很爱装的我来说,这话简直就是沉重打击,你就算再怎么瞧不起我也不必拿你自己的产品跟地摊货比吧?我下意识冲口而出“这手工怎么这么粗糙?”算是狠狠地还击了一下。
接下来,我每拿起一款杯子看,店员的第一句都是“都刻有品牌名,都是正品”,我实在受不了这种没有底气的低级错误,于是故意问“这些手绘的作者是?”店员完全接不上话。
销售大忌-没搞清楚产品定位
误区一:会进这种店的人,要么很装要么很懂,所以大概率不是价格敏感度高的人,用地摊货作对比还价不离口就相当于在贬低顾客。如果不懂忽悠不懂赞美顾客让对方感到尊贵,干脆献丑不如藏拙。
价格敏感度对于买家而言,并非在所有品类的购买决策中都占一样的优先级别和权重,即使是同样的品类,不同品牌所面向的客群也会因为购买力差异,而有不同的价格敏感度。
一般情况下,价格敏感度极高的买家不会走进这样一家门面高大上且号称是“艺术廊”的门店,或者说当买家决定进门的那一刻起,价格敏感度的权重已经在下降了。所以不管是否有优惠活动,特价都不应该成为销售话术中的重点,至少不适合作为迎客的第一句话。
而优惠活动的话术中,即使要用“价”比三家的方式表达,也应该选个和自己品牌定位相当的参照物,否则,直接就把自己给比了下去。
从我进门到离店,店员一直寸步不离,我每看一款商品,她都会背诵同样的台词来介绍,唯一不同的是,这件推荐我送领导,那件推荐我送长辈,下一件推荐我送朋友,再下一件是推荐我放自己房间,完了再按此顺序循环一遍。即使我故意用一个很专业的泡茶手势把玩一个盖碗,她依然无动于衷。
看我总是不置可否,店员终于换台词,问我结婚没,我说没。于是她马上兴致勃勃地推荐一个温酒器让我送男友,说这样会让男友觉得我很有品味很大方……如此半个小时过去了,我把全店的瓷器都摸了一遍,店员始终没搞清楚我到底想干嘛,更别说刺激我消费了。
销售大忌:只懂输出信息,不懂收集信息
误区二:销售过程中收集信息比输出更重要,说了半天连顾客到底有没送的需求都没搞清楚,大龄剩女如我,根本不会取悦男人,只想取悦自己。在完全不了解顾客痛点的情况下不停输出,只会说多错多,输出的信息十分低效。
了解顾客需求很重要,收集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与顾客建立信任关系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快速促成交易的铺垫。
话术需要精准定位到顾客的具体需求,是送礼的,还是收藏的,即使同样都是自用的,也要区分不同的应用场景来设计话术。
越是想着大包围面面俱到的,越是隔靴挠痒。所以输出信息之前,必须先收集买家的信息。毕竟买家是不会自行在我们输出的信息中找自己需要的重点的。
在市场供过于求的今天,服务态度已成标配,真正的竞争力都在细节中,许多看似一眼可见的功夫其实是有技术含量的。
无论店面装潢多费心思多突出,无论产品多有竞争力多完美,即使花再多的钱做宣传推广,只要有一个没得到合理培训的一线销售,毁掉的就不只是销售额,还有企业的品牌形象。
产品溢价体现在服务里,品牌溢价的关键在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