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美国公布最新的当周首次申请失业金的人数数据——美国3月21日当周首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为328.3万,预期170万,前值28.1万。
如果做纵向对比的话,这是有初申数据以来首次出现百万级别的数据,此前的最高值为1982年的69.5万,次高值为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的66.7万,以致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当晚罕见上电视直播,为美国经济打CALL。
这是美国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来重要的经济指标,此前六家华尔街大行给出的本周数据预测区间为100-400万,数据在预测区间内,但还是明显靠近预测上限,全球金融市场如何反应,还要看接下来的相关数据。
如何看待这一数据背后的逻辑?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回到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即:
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事实上,有三种菲利普斯曲线:
第一种,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也称“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
第二种,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也称“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经济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经济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
第三种,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也称“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经济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经济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
菲利普斯曲线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
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着重关注以下三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是,失业-工资,即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的关系。
工资率即劳动力的均衡价格,指劳动力市场上愿意供给的数量和愿意需求的数量相等时的价格,由劳动力供求双方竞争形成的。
失业率上升,说明经济回落,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而劳动力的供给数量相对上升,供大于求,导致货币工资率下降,即劳动力的均衡价格下降;反之亦然。
货币工资率的下降,导致消费驱动的美国经济需求不足,进而反向强化对于不断恶化的经济的影响。这也是美国2万亿美元救助方案为什么包括对居民失业的救助和对家庭直接派发现金的原因。
二是,失业-物价,即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的关系。
这一关系的存在基于这样一个假定:单位产品的价格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即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
由此,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下降,单位产品的价格下降,物价上涨率下降;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率上升,单位产品的价格上升,物价上涨率上升。
失业率上升,说明经济回落,伴随货币工资率下降,市场需求不足,导致通缩,这也是解释了为何这段时间油价下跌、美元指数上升。
三是,产出-物价,即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的关系。
奥肯定律表明,经济周期中失业变动与产出变动具有经验关系,失业率每高于自然率1%,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即,失业率与经济产出是负相关关系。
鉴于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也存在负相关关系,由此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呈正相关。
美国首次申请失业金的人数数据具有信号意义。失业率虽然反映的是当下经济的基本面,但因其影响货币工资率,进而影响需求端,从而反过来强化当下的经济基本面,导致经济基本面预期的变化,从而对经济增长率和物价带来实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