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另类,一直很喜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得上次休假武汉呆的两个月,我最想念怀化的不是这里的小吃,而是挂念这里我的那些书,其中最想看的,还是我的《资治通鉴》。有人说我是老古董,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未老先衰,很可笑,怎么会喜欢一些老年人才喜欢的东西,比如京戏、比如文言、再比如我那两大书架别人不看,自己却视如珍宝的书。我买了两套《资治通鉴》,一套是小字一本版的,一套是大字四本版,每天上班休息翻一翻,倒也自得其乐。有人进来一看,都像看到怪物一样,呵呵。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些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的事,司马光矛盾的,在政治上是顽固的守旧派,很难联系到我们小时候学的“司马光砸缸”中那个机警变通的孩子;作为个人,他的私德无可指摘,据说他一生没有说过谎话,其培养的孩子和别人一起同车出游,大街上的人都知道那是司马光的公子,特有的教养、特有的气质是掩藏不住的。更让我感慨的,是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经过。司马光自幼好读《左氏春秋》,喜欢编辑旧事以成编。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呈《历年图》五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盖周、秦二朝,当时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满意,于是下令在崇文院内设置书局,将颖邸旧书3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并供给笔墨、缯帛、费用、餐点、果物等服务,要他继续写下去,并准许他借阅皇家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藏书。于是司马光就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居家极其简陋,夏天闷热难堪,汗水常滴在草稿上,请匠人另辟一地下室,“常读书于其中”,“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每夜秉烛著书,生病时亦不休息。就这样过了15年不问政事的著书岁月。三百多万字的书稿,司马光用严谨的正楷一遍一遍地誊写、修改,仅草稿就从地板到天花板堆了两间屋子。有些草稿至今还在,司马光的字迹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没有一丝潦草。
写作时间据资料记载一共花了19年,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开始一直到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才完成。由于过度劳累,元丰五年秋天,司马光已罹患“语涩疾”,乃预作遗表,内容提及反对变法事。元丰七年十一月司马光《进通鉴表》自叙曰:“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这本书,的确让人景仰不已。
更让我感慨的,是书成之后的遭遇,只有他的朋友王胜之看过一遍,其他的人只翻一页,就哈欠连连,欠伸思睡。此书完成后两年,司马光就逝世了。因为政治斗争的关系,这本旷世巨著差一点惨遭毁紧,因为书名是皇帝钦赐,且有皇帝写的序文才侥幸逃过一劫。九百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心血之作,重视的人很多,通读过的又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