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志强;摄影:完 璧、锦 玥】
成都又称锦城,之所以叫锦城,是因该城有一条大河,名“锦江”。
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水”的城市,翻开《成都通览》和《成都市街道纵览》两书,就有不少反映“水”和“河”的地名和街名。单就“水”字街名在成都就有二三十处,水井街、水巷子、水帘巷、池水巷、水津街……而反映河、沟的街名就更多了,下河坝、上河坝、河边街、沟头巷、小河巷、清水河、合江亭……俗话说:有河就必有码头,成都市有府河、郫河、柏河、南河、西河、沙河等大小沟渠几十条。而这些河上的码头,从明清以来,早已有之,如北门下河坝码头、上河坝码头、小南海码头、九里堤码头都是停靠运载日杂、木材的小船居多,而锦江(府河、南河)上的水东门码头、上莲池码头则是大船、客船居多,而盐糖、布匹则多在合江亭码头上岸或下船,客船常在小南海、水东门、万里桥码头停靠,在明清时代这些码头都是城市的繁华地带,经商口岸。据老成都人讲,民国初年,东门的上莲池、下莲池、水东门码头很热闹,有杂货一条街之称。而小南海码头因紧靠北门的佛教圣地文殊院、爱道堂、白马寺等又是香客来往居多,百花潭码头不大,但前往青羊宫、草堂寺进香的香客仍不少,明清时已形成城西人流网、繁华区。
随着公路修建增多,陆运的快捷、方便等优势渐渐压倒水运,许多码头随着水运生意的萧条,也渐渐失去了作用。到20世纪50年代初,成都的不少水运码头基本上停业了,有的只有几只渡船在维持生意。但水上码头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地名的消失,因水码头而生的街名都保留至今。如东门的水东门街、静居寺街、黄伞巷街,西门的百花潭,南门的水井巷、水津街,东南方的合江亭、下莲池街、上莲池街,北门的九里堤路、小南海街、上河坝街、下河坝街,西门的回水沱巷、清波堰等,这些以码头命名的街、巷,至今还存在,当我们在锦江府河岸边的街道上行走,有时还能寻找到一些过去码头的痕迹。在北门有位90多岁(2007年)的肖大爷说他青年时就在北门九里堤码头当过船工。他说:成都在旧时有12座水码头,大的有3个,小的有9个。锦江河边就有6个码头,占了成都旧时水码头的一半,主要是因为锦江横贯成都市东西两地,客流、物流比较大。以水东门码头为例,民国初年,日吞吐量是成都货运码头的一半,达1000多吨,而因水东门码头派生出来的街,水东门街、东安街、迎晞街、青莲池街、河边街、中道街、四圣祠街、武城大街等都是热闹非凡的街区。
成都码头水运的消失,是运输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那残存的老街、老码头,依然能勾起老成都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