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今早起来收到小傻子消息的时候,才知道我俩当时太兴奋把纪念日算错了,100天不是今天,恰恰是昨天,已经过去的昨天,他总感觉忘记什么事的昨天,我感觉痛苦不舒服的昨天,同时也是关系成长、看清自我,对我而言意义重大的昨天。
学习是一个不断背叛自己并再造自己的过程。我很喜欢这样的一种状态。昨天心情从中午到下午都很低落,我对自己说要选择相信爱情,不依赖于爱情,我也曾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不要把一个人看得太重。但是理智被情感打败,被压抑的感情却不断疯长。
我找小傻子聊天了,我在倾诉,我在吐露,我尽量避免自己的指责,我知道我心里的情绪有指责,但是理智告诉我,他并没有做错什么,我所有的情绪都因自己而起,我没有理由跟他吵,所以我只是在表达。表达自己的脆弱和在乎,对我而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哪怕是感情中的我,依然在乎面子,也依然会在很多时候伪装坚强和不在乎。但是昨天大概是太痛苦了,选择了吐露。
和小傻子聊完天,感觉好了一点,特别是在他回应我“我是爱你的”时,心在慢慢安定。后来继续说了些神神叨叨的话,说什么原来喜欢就真的只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而已,那个人甚至都不需要做什么,所有的悲伤和快乐皆由自己而起;我喜欢你,跟你毫无关系,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大概究其本质,人喜欢的不过只是自己。他隔了很久没有回我,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回。但是,我自己慢慢平静下来了。只是依然知道自己有些心结和困惑,于是去找书看,看的过程,在慢慢认清自己所有的情绪根源和最深处的渴望。
我第一次深刻地觉察到,原来,发生的一切真的都有助于我。后来去看自己的留言板,发现很早的时候自己已经用英文给自己留过一条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那一刻,好像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十天多前那条留言,我只是知道而已,我只是喜欢那句话而已,而上周去幸福密码,“一切的发生都有助于我”我也只是知晓,真正相信和认可、真正领悟却是在昨天。我给自己留言,我刷空间看到报名通道,我去rsl学习认识琦,我在亲密关系中觉得处在崩溃的情绪边缘的体验,再怎么样让我感觉痛苦的东西,原来都只是为了来帮助我,如今的我走出了痛苦,又让我相信,所有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都有能力去解决,如果没有,它是不会来找我的。
回到阅读过程,记下那些对我意义重大的感悟点:
1.每个人在表达爱的同时都希望接收爱,在指责的时候是觉得获得的重视和关注不够多,所以想通过指责去让对方来关注自己。我就是这样的,内心里有指责,因为觉得他把我忘了,对我不上心。只是我不会把心里的指责表达出来,因为我知道他没有做错什么,爱也不会凭空消失,一切只是我心魔作怪。所以我表达出来的是自己对他的喜欢和在乎,而我为什么在得到回应后会平静下来,是因为当时连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表达爱的同时也渴望接收爱。
2.我一直很怕自己对他的喜欢超过他对我的喜欢,我跟他说我只能接受别人对我的喜欢多一点或者刚好和我对等。看书的时侯,我才明白,是自己在爱情里太计较,隐藏的深层恐惧是我害怕被遗弃,怕越在乎最后会越痛。其实,我可以不用那么计较的,感情的事,哪里有绝对的公平可言。如果我一定要求他喜欢我比我喜欢他多或者我俩平衡,其实是一种过度的期待,因为我喜欢他和他喜欢我,是两件事情,而且是不由主体控制的两件事情。感情的发生和变化,都是来不得强求的,爱多爱少是那个人那个时刻最真实自然的体验。而且,不用那么在意两方谁爱得多一点,如果是两个真心相爱、想要和彼此一起走下去的人,我爱你和你爱我,那么我们组成的是一个共同的爱的系统,爱是流动的,必然由多的地方流向少的一方,多多少少的波动转换以及恰到好处的平衡,都是正常而自然的状态。
3.有人说,在感情里,男生的喜欢会越来越淡,女生的喜欢却会逐渐加深。对这句话半信半疑,因为放到我俩的关系里,我好像真的能发现这种说法的一点蛛丝马迹。他处在关系的考验期却说对我的喜欢多一点了,确定拥有的时候喜欢反而没那么多;而我,虽然偶尔不想理他,因为他做了一些事情在我这里扣了分,但是总体趋势对他的喜欢是在增长的,我分明记得,当时对他一点感觉都没有后来却动了情,从他走不走都无所谓到想要抓住他。很明显的变化。也许这个问题还涉及到了是因为相信才看见的心理意识,因为人只能看到自己相信的东西。这个我不深入思考。只是自己伴随着对他感情变淡的半信,是夹杂着很深的焦虑的。昨天看到一句话,可以很好地解除自己的焦虑。“爱既然是可以减少的,就必然是可以增加的。”这句话很好地与爱的流动这一说法相呼应,也告诉了我,不要担心他的感情会变淡,可以变淡也就可以变深,只看自己如何经营。在彼此爱的银行里共同存取,我存进去的爱有多少,取出来消耗的有多少,当消耗大于存款时,他的感情会变淡,如果我不断地取却忘记存的话,情感账户里的存款是必然处于减少的状态,也终有一天会为零,那时候我就取不出来了,爱的银行便破产。我如果想保持和他的关系,不让感情变淡,其实全在于我怎么经营,也只能靠我自己经营。只有一种趋势的感情,是有问题的,一般在于一方做得太好而另一方做得太差。
4.爱情里的问题都是“自我”问题,我必须对自己负责。不仅是为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还有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期待,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我第一次知道,这些渴望和期待,这些情绪和感受是我的,该为它们负责的人从来不是别人,恰恰是我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是别说的有句话做的某件事情伤害了我们,所以我们想要外界来负责。而本质上,外界从来伤害不了你,能伤害你的,只有你自己的思维方式,你如何看待,你如何回应。是的,是如何回应,而不是反应,我现在对这两个词有了新的理解,回应是一种体现自由意志的选择,而反应是固化的模式。
5.爱本身的存在,与任何行为都无关,无需通过物化的行为来证明。我们常常想,对方应该怎么做,对方这么做就是爱我,不这么做就是不爱我。就像一句话,朋友总说如果一个男人爱你,他必然愿意为你花钱,如果不愿意,那他一定不爱你。真的是这样吗?爱真的需要通过那些静心准备的烛光晚餐、给你写的亲笔信、情人节送玫瑰送礼物这样的行为来证明吗?其实我们一直忘了一件事,这也是我第一次理解“就事论事”另外一个内涵,之前我只停留在横向看的视角,知道它是说你在说这件事的时候不要翻老账扯到其它事情,是提醒我们不要在“事情”的范畴迁移。但是现在我发现还有新的一层,在于我们要把事情和人分开,就是论事,不要迁移到人(我知道这对我而言可能暂时有点挑战,因为大多数我们看待一个人是通过他做事来进行判断的,不过必须先有个认知,也许以后会明白)。我们爱的不是对方我们做的事情,我们相爱的是人,而不是行为,爱大于事情。突然想起之前看过古典老师的书,他说喜欢指向的是行为,而爱指向的是人。当时不懂,现在明白了,古典老师果然不是盖的。所以明白了之后,希望自己以后不要再物化证明爱,爱是用来感受的,而不是用来证明的。常听的一句话“看一个人爱不爱你,不要看他说了些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些什么”,突然发现好多听惯的话,其实是一种偏离爱的本质的误导。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我还生活在多少这样的谎言中,这世上还有多少欺骗是我未曾发现的?
6.以前专四模考,有篇talk讲的是“什么是真爱”,当时听到录音里说爱不是一种暴力。后来我和小傻子分享,他问我,在爱里还有暴力?当时我也解释不清楚,觉得可能是语言暴力吧。现在明白了。
在物化的爱里,你只是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爱情。你有着很多这样的信念:爱一个人,不就应该这样吗?爱一个人,不就应该主动打电话关心下彼此吗?爱一个人,不就应该天天联系她吗?爱一个人,不就应该不对她大吼大叫吗?爱一个人……但是,那只是你自己认定的理所当然的标准,并不是天下共用的标准,更不是他的标准。或许你读了很多故事见了很多人,觉得爱就是长那个样子的,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绝对标准。你可以爱他,但是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做,你可以要求他去做,但是不要要求他做到你全部关于爱的标准,甚至不要要求他自己主动知道你这些关于爱的标准。不然你终究会失败。
自己以前用辩论思维去质疑的一些东西真的是值得质疑的,是谁规定所有的爱情都长一个样子?是谁规定两个人在一起一定要叽叽喳喳讲不停?是谁规定男生一定要走在女生外侧,一定要为女生拉开门帘?是谁规定只有那种黏乎乎的爱才是爱情的真相?
在爱情里的暴力,其实很容易发生。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从自我出发,把爱的标准和评判爱的标准强加到对方身上。
你要求他来满足你的期待,这是一种暴力。任何一种未经他人允许的行为,之于他人,都是一种暴力。我们付出爱与要求爱,都是一种暴力。在散打中,双方约定并且同意规则,那不是暴力,因为彼此是允许这种肢体动作的。但是在爱中,当我不同意你这么爱我的时候,你强行爱是一种暴力;当我没有准备好要满足你的期待的时候,你要求我来满足你,这也是一种暴力。所有的这些暴力都会伤害关系。你的爱与期待,都是一种对关系伤害的暴力。
所以,要么放下期待。我爱你是我的事,你爱我则是你的事。我只想爱你而不要求你也爱我。我放下期待也是放下控制,我会有些失落,但是我尊重你爱我的方式。我为我的期待负责,我决定不再对你保持期待。放下需要你有一定的豁达,需要你有对爱的充分认识。爱是希望他好而不是强求他满足自己。要么为自己的期待负责,承担那些失落。学会更好地去爱,用他喜欢的方式爱他,也对他没有期待,凡事多向内求。
7.现在的我很感激很满足。亲密关系是你所有人格及人格深处的缩影,在这里你会更加清楚地看自己,更了解自己。修炼可以不在田间,可以不在寺庙,可以不在瑜伽馆,但修炼一定要在亲密关系中。亲密关系本身就是修炼自己的场所,也是最好的场所,问题呈现才可能从问题中解决,然后在问题中升华。我很庆幸,我可以遇上像小傻子这样温柔耐心懂得包容我的人,我可以慢慢地去跟他谈一场这样既平淡又深刻的恋爱。当然我也很感激自己,当初因为痛苦想要放弃的时候,跟随了自己的心选择留下,他说我在他就很快乐,其实在这段关系中,是他一直在让我成长。或许他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我有好多心理活动都没告诉他,但是在这段关系中的我,真的长大了许多,对自己的了解多了许多。以前想着要等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时候才能去谈恋爱,后来发现,真的很多事情不是等到了完美才有资格去拥有去展现的,而是可以边经历边成长,逐渐走向完善。
8.现在的我开始理解奶奶的唠叨。高三陪读的那一年,和奶奶关系的恶化,其实一直是我心里的伤。奶奶太喜欢唠叨,而我觉得我学习已经很累,不想再听你唠叨,两个人从来没有实现心的连结。
唠叨是一种控制。只要控制发生,必然有期待没有被满足。如果你认真观察,你会发现爱唠叨的人往往是那些不快乐、不幸福、爱抱怨、事儿多的人,而那些在生活中、亲密关系里感到满足的人往往是很恬静的。从这个层面上讲,唠叨只是一个现象,并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你有很多期待没有被满足。或许是他对你的关心少了一些,或许是他对你的重视少了一些,或许你需要用这样的方式要求他看到你的存在和价值,你想索取这些,于是唠叨。
很多人觉得奶奶带我那一年是在享福,我自己都快信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不是的。那时候的我压力聚焦在学习上,心思都在学习上,还常常因为分数的打击负能量积聚,而我又不是一个能藏住情绪的人,自然都写在脸上了,我又不是一个喜欢把负能量带给外人的人,那么所有的糟糕的情绪哪怕不是借由语言爆发,也是全写在脸上带回家指向奶奶了。我居然觉得奶奶挺可怜的,没有受过爷爷的关注,后来又被我忽略,其实她一直不快乐不幸福,有很多的期待没有满足,所以选择了唠叨,而我没有看到背后的期待,反而觉得烦。我现在能看到,是因为我成长了,同时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一次又一次地治愈我,让我很是感激。只是奶奶,被我撕扯过的伤口不知道何时才能愈合,她若对我还抱有以前的偏见其实也是很正常的,而我希望自己不要再生气,是时候为自己以前的错误负责了不是吗?因果不会骗人,现在的果皆源于我以前种下的错因。
9.从书上看到一些很幸福密码很像的理论,原来幸福密码教给我们的那些东西,真的是对的,是根据心理学理论来的,只是当时自己的意识里还隐藏了一些怀疑。
①比如说爱的资源的富足,幸福密码一直告诉我们资源的富足性和无限制,书里也告诉我获得爱的最好办法是放弃爱的馅饼理论。
爱不是一张有限的馅饼,我们有着无限的爱。我们的行为可以有限,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但爱不是行为,爱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必畏惧付出,我们付出再多也不会掏空自己的爱。反而,我们付出越多我们会越有爱。这个道理再常见不过。生活中,我们发现越是有爱心的人活得越轻松,越快乐,在他们身上,爱永远是满满的样子;反之,我们看那些计较付出,生怕自己失去多少的人,他们的生活总是闷闷不乐,眉头紧皱。爱是不怕付出的,也不会付出后就没有了。
②比如说实现与源头的联结。这个源头是父母,是他们创造出了我,见到的第一个异性是异性父母。很多时候,甚至不自觉地被异性父母身上的特质所吸引,择偶时便根据这种“原型”去寻找。所以想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一定要处理好跟父母的关系,与源头结盟。
明明知道自己很爱他,也知道他很爱自己,但是依然感觉没有连接。似乎,在内心深处有个很大的空洞,黑黑的,任恋人怎么关心自己,都无法填补。
那个空洞是生命源头的缺失。如果一个人无法连接到生命的源头,他就是一个漂泊的个体,他所能体验到的常常是无助与漂泊,感觉不到归属,也找不到归宿。白天,可以嬉笑开心,努力工作;晚上,可以与恋人共进晚餐,共话巴山。但是在静下来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只是这个宇宙中渺小的一粒灰尘,找不到力量。虽然他给自己的爱很多,但是却感觉不到,只感觉自己随时会消失一样,无比恐惧。
没有人可以给你生命的归属感,即使是最爱的恋人。
除非你去找到你生命的源头,并且与它重新连接。感觉到自己深深扎根于这个宇宙,没有任何东西让你感觉到恐惧。即使失败与挫折,你也能相信自己带着力量和希望去面对。当你连接到生命源头,你也能给伴侣很多爱。如果你的心是满的,你的爱就会像源泉一样不断往外涌,你就会很有力量。
那个空缺的空洞,就是我们内心缺失的父母。我们生命的源头,就是父母。奥修曾说,你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没有他们就没有你。我们或许一直“知道”这个事实,却很少认真去感受这个事实,也很少去感受父母给予的力量。
心理学里常讲,父亲或母亲是我们的第一个异性,也是我们关于异性认识的原型,如果我们不能和父母处理好关系,我们就不能健康地走入亲密关系,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和父母关系不好的人,没有办法走入亲密关系。一个人如何排斥父亲,就会如何排斥男人。因此要解决亲密关系的问题,必然首先要回到和父母的关系中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对他们作为父母这一角色的肯定还是否定。
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很少肯定我们的父母,更多的是否定、批判甚至怨恨。为什么他们不富裕一点,这样我就不用这么辛苦;为什么他们不能像别的家长一样,给我那些想要的爱;为什么他们要对我苛求很多,让我失去自己。当你在心里无数次和父母较真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否定了他们。当你在否定他们的时候,你已经否定了自己生命的源头。
或许你会说,你没有那么否定他们,你依然很尊重他们。但是我要说的是,把父母的身份还给父母,并不是尊重就可以。你的否定里,他们很多事情做错了,这时候你已经把自己放到了比他们高的位置了,因为你想教育他们,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好像你变得比他们大,位置比他们高一样。
正确的对待父母的方式,就是尊重他们作为你的父母而存在。“父母是大的,孩子是小的。”这是宇宙运行的法则,你只有尊重这个法则,才可能把父母的身份还给父母。你可以否定他们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不满,但是不要否定他们作为你父母的身份。或许他们没有养育好你,没有好好地爱你,这只是他们的行为没有做好。如果你因为他们的行为就否定他们作为你父母的身份,那么你无疑是把自己生命的源头切断了,像拴在岸上的小船漂入了大海一样,像天上的风筝断了线一样,进入了无限的空旷。在那里,你只有空虚和无助,任你怎么努力,都有难以填补的空洞。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看到他们已经给了你最珍贵的礼物。他们生下了你,给了你生命,这是最伟大的礼物。父母给你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生命本身,这是任何人的任何爱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古人就说“父母恩重难报”,即是如此。
所以在内心里对他们说,我承认这个事实,你们是我的父母,你们是大的,我是小的。然后在心里给他们鞠躬,把父母的位置还给他们。然后说我不再要求你们完美,我感谢你们给了我生命。
当你开始感觉到生命的源头的时候,你才可能找回自己,真正地走入亲密关系。你是存在的,亲密关系才可能存在。
无论你是跟恋人在一起,还是跟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当你感觉到心里有个空洞,明明很熟悉却感觉到陌生的时候,去看看,在你的心里,有没有给父母留一个位置。
我心里一直没有全然接纳父母,一直想着教育父母,一直觉得我比父母大,我还没有和父母实现联结,我一直在否定他们,否定爸爸,否定他的教育方式,否定他的坏脾气,否定他骂脏话,否定他的失控,否定妈妈,否定她的死努力,否定她不动脑筋不学习,否定她不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我否定他们,也否定了自己的源头,所以我一直以来都会感觉自己力量的缺失和内在的恐惧,而在亲密关系中,我更频繁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对感情的排斥和害怕。想要幸福,大概还是脱离不了本源的,古人说的“饮水思源”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不仅是感恩,更是全然地接受。以后要学会给父母留下一个位置,要去见见父母,多和他们沟通,改善和他们的关系,做个更温柔的人。
③比如说爱的类型,在幸福密码听彬儿老师说了爱情和婚姻到最后的一层是“伙伴关系”,我们也常常觉得爱着爱着就失去感觉了,好像厌了烦了不爱了,觉得爱已经消失。其实消失的不是爱,是像它名字一样激烈而短暂的“激情”。爱的分类最常见的有两种,激情爱和伙伴爱。刚开始可能你侬我侬,在一起觉得很开心,后来习惯了,也平静了,其实爱也依然存在着,只不过是以一种更温和更平静的方式存在着。朋友说那种陪伴只是习惯不是爱,她也一直觉得爱情是短暂不可得的,其实是她不相信爱情,不懂得爱的另一种分类。
伙伴式的爱情被认为是“感到自己的生命和爱人的生命密不可分地交错在一起时的爱情”。这是一种更实际的爱情,它强调的是信任、关心、对伴侣缺点和习惯的容忍。伙伴爱相对激情爱来说更加温和,发展得更为迟缓。但也正因为这一点,伙伴式的爱情要更为坚固,更为长久。
你的爱是为什么而存在?如果你恋爱只是为了寻找刺激和激情,那么你可以通过不断地更换伴侣来体验激情爱。如果你恋爱的目的是想寻找终身伴侣,那么你就需要在体验过激情爱后,将这种感情转化为伙伴爱。持久的爱情,必然是这样的: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满足需要,共同发展,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强烈持久,让彼此保持强烈而深厚的感情,保证爱情关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爱情的发展阶段就是这样,从激情爱向伙伴爱过度,然后开始缓慢、持久地发展。这时候看起来其实很像是习惯而不是爱情,但依然是爱情。
伙伴爱其实也是相互磨合的结果,接受彼此真实的样子,然后随着在一起的时间的增长,两个人渐渐培养出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培养出共同的语言。更多的时候,不需要太多话就已经彼此明白,已经熟悉到不需要太多交流,熟悉到感觉跟他在一起就像是跟自己在一起一样,到了“合二为一”的境界。其实爱情的目标就是两个人成为一个人,但这时候恰恰又感觉像是一个人一样,少了点东西。
激情一直都在,只是在熟悉里隐藏。拿回激情也很简单,那就是走向不熟悉。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试着去陌生的地方,做陌生的事情,挑战新奇的想法,尝试新奇的模式。激情来自于新奇,那就去尝试新奇。新奇可以不来自新奇的人,但是可以来自于新奇的事。
即使在一起很久很久了,依然可以浪漫如初。刚认识的时候可以浪漫可以激情,因为一切都是新奇的,陌生的,挑战着彼此的好奇和欲望。在一起很久很久以后也可以再次寻找新奇和陌生,浪漫和激情也会由此而生。
9.小傻子曾经问我,我对他的喜欢到底是喜欢真实的他,还是我理想中的想象出来的他,又或者我只是想体验一种感觉?我当时因为他的逼问而害怕了,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心,或者说我用“不知道”来麻痹自己的进一步思考,潜意识是我害怕发现真相。
但是我现在明白了,我绝对不是因为要去体验一段感觉才去谈恋爱,我对初恋是抱有很深的期待的,没有那么容易去开始。但是事实上我答应得很快,为什么?刚开始,我喜欢的是那个理想的他,两个人没见面,我不知道他有哪些缺点,他在我眼里是闪光的。所以后来我会对他有些失望,为他找我散发的一种消极情绪或是负能量,为他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其实我也知道突然努力起来会很累,只是也只是知道而已,并没有给他很深的理解和接纳。所以,我不想爱下去,我厌烦他烦我,厌烦他说想我,厌烦他挤进我的脑海,厌烦他占据我的自由。我告诉自己他不值得我爱,可是却依然难以抽身而出,痛苦又让我选择回归,甚至是希望他拉我一把,用他的安全依恋类型拯救我。但是和他在一起后,包括和他见面后,我看到了他真实的样子,懵懂幼稚,不善言辞,不爱笑,没有那么多的阳光和新奇感觉,可是最后依然还在维系这段关系。我以为这终于是爱了,看到了不完美的他,依然选择了接纳和包容。但是看书的时候,我又在质疑自己,我所表达的两次“我爱你”,一次是因为我想让他知道他也是被爱的那一个,一次是因为刚参加完幸福密码,内心有很多的爱。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两次说爱的情境,都包含了对失去的恐惧。第一次,我确实想让他知道他也是被爱的那一个,却是在他不怎么联系我,让我有点担心他是不是忘了我的情境下,我表达爱其实是想抓住他,是一种控制,也期待他的重视和爱的回应,这是我自己的需求;第二次,我回来确实心里装了许多爱,可是我倒出来的原因,那个真正的催化剂却是怕他怪我,怕他怪我去了他的城市都不告诉他也不找他,怕他觉得我不信任他,怕他收回对我的爱,是有这样的恐惧在的。第三次是行动,想送他礼物,其实也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吧,不想欠他太多,同时还有潜在期待他的回馈(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是他的爱和付出教会了我爱与付出)。所以我觉得,我可能只是需要他,我是这样的: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可是需要不是爱啊,不能区分爱与需要的人常常将关系中的伴侣折磨得痛苦不堪。他们假以爱的名义索取,让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当你不理我的时候我很难受,我希望你能顾及我的感受,因为我是那么的爱你;我希望你为我做一些改变,希望你不要再和某某异性联系,因为我和她是死敌;我希望你不要再半夜打电话,你这样做我会不舒服;我希望你每天跟我通电话表达你的爱;我不能没有你,所以你要经常给我发个信息让我知道你的存在。你必须照顾我,在意我,因为我太在意你,太爱你。
这些都是需要而不是爱。在关系里,你需要被满足,当你不能被满足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不适,想用各种情绪来控制他。
你会愤怒,用发脾气或无理取闹的方式来索取;你会委屈,用哭泣和冷漠的方式来威胁;你也会用焦急、恐惧、不安等引起他的在意,甚至会用伤害自己的方式。你所有的这些行为不过是在想让他满足你。你需要被满足的部分很多,有时候你需要满足被关注的部分,有时候需要满足安全感的部分,有时候需要满足被接纳的部分……当他满足你时,你就高兴;当他不满足你时,你就不高兴。你常常堂而皇之地说:这是因为我爱你才这么要求你。
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你有照顾好我的能力,我需要你的行为你的关心你的能力而不是你。我需要你爱我,需要你接纳我的样子。当你不能照顾我的时候,我想要把你改变成我想要的样子,把你塑造成我理想的伴侣样子。我的人生中有很多不足,自己没有办法和能力去弥补,我希望可以通过你得到补偿,这样我就感觉人生是完整的。克里希那穆提曾这样描述这种需要式的爱:“只要你属于我,我就爱你。不然,我就恨你。我能靠你来满足我的性欲或其他需求,我就爱你。一旦你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就不喜欢你了。”但这只是需要,而不是爱。
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是我想照顾好你,我爱你,首先是我接纳你如你所是的样子。我爱你,只希望你可以好好生活,快乐生活。我心疼,不是因为你没满足我的需求而难受,而是因为你没有照顾好自己我看着难受。弗洛姆曾在《爱的艺术》里表达过这种成熟的爱:爱意味着,当他希望独处、有暂时的个人生活空间时,我不强迫他陪我抽时间关注我,我自己也能自得其乐,照顾好自己,生活过得愉快充实;当他需要我陪在他身旁,一起分享心情与感觉时,我能排除所有杂念,全心全意将心灵交给他;当他沮丧无助时,给予他精神上最大的慰藉与支持;当他欢喜快乐时,陪着他一起高兴、一起开怀大笑。
反思自己的这段关系,我不能否认自己有爱的成分,但是需要是大于爱的吧。特别是昨天那一系列的情绪,是为了获得他的关注和重视,是为了让他多在意我一点,多照顾我一点,对我多上点心。而我觉得有爱的成分在,因为我两次表达并不都是为了自己,我也会考虑让他开心让他安心让他感动,我也没有寄希望于改变他,他如果为我变得更爱说话更爱笑更成熟,我会开心,但是他不这么做,我也不会放弃他,我可以接受他在我面前做最真实的自己。
但是当关系里的需要大于爱的时候,关系会开始走向畸形,关系中的被需要者会感觉很累,会想要逃避关系。当他一直扮演付出者的时候,刚开始可能因为爱你,所以委屈自己去满足你,但是这种强迫的满足是注定不能长久的。这时候你需要学习怎样处理自己的需要,怎样让关系里充满爱而不是需要。
首先,你要学会应对自己的需要。作为人有需要很正常,我们也可以从感情中索取需要。但是我们无须假借爱的名义索取,我希望你满足我,我感谢你爱我,而不是我爱你你就必须满足我。在你富裕的时候你可以拿出一点来给我,但是我不会在你本身就贫瘠的地方再向你索取。我们要学会修行自己,来应对自己的需要。我们也可以跟伴侣分享和交流自己内心的需要,当双方选择坦诚,满足的时候就会减少很多压力。
其次,要学会去爱。爱有四种元素,即关怀、责任、尊重和了解。爱首先是去给予他关怀,愿意关心他的点点滴滴,愿意为你们的感情负起责任,愿意尊重他的需求和他的意愿,愿意了解真实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和他会有着怎样的需求。你可以从这四个维度去学会爱。
我想,随着爱的加深,我会越来越懂得接纳真实的他,我也会成长起来,对自己的需要和期待负责,而不是寄希望于除自己之外的别人来满足我。
10.我觉得我俩是白开水一般的感情,在昨天之前我对于平静爱情的渴望,或许只是来自于我本身的不安,对爱情的不信任,对感情的过于焦虑,但是我可以试着增加对爱情的信任,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充满了恐惧和刺激,但我本身是安全的。特别是昨天情绪失控的那种爆发和混乱,发现自己是能够克服的,而且混乱的痛苦也真的让我成长了许多,痛苦中往往蕴藏着无限的机会和成长。
当感情中出现躁动和混乱的时候,试着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不要急着逃避和否定,勇敢一些,看看能不能度过混乱并在混乱中得到成长,然后感谢混乱。同时,不要期望单纯平静的爱情,那样的故事只在金庸的武侠书里才会出现。生活中的爱情,必然是需要混乱来维持的,那是你们感情的源动力。
不管是平静还是混乱,我都会坦然接受,混乱也可以来得更猛烈些,毕竟太享受这种混乱后的平静和成长了!
爱小傻子,也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