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所写的是赞扬与责备,读书笔记内容,引言到第二章部分。
与人之交流,其实就是与人之关系连接。而在这种关系连接当中,会出现一种赞扬与责备,因为赞扬与责备是一套评判系统。正如在面对朋友、同事、伴侣时,我们都会因获得赞扬而高兴,因遭到责备而气恼。
其实我们从一出生就学习评判系统。这个来源于我们对于面孔的学习。我们能够看到也能体验到养育者的一种情绪。我们得了他人赞扬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也懂得了畏惧责备所带来的可怕后果。比如不高兴,或者没有得到需求而哭泣的时候,会给养育者谩骂,大声哄叫。
眼睛有时被称作心灵的窗口。的确,它们能吐露丰富的主观信息。我们都希望被看见,因为这样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不被注意的孩子即被忽视的孩子。孩子能发现是什么吸走了别人对他们的注意,并为此感到嫉妒。
这是从视觉方面的去进行诉说,那同时还有听觉方面的。
自生命最初的几个月起,我们就已经开始学习从周围人的语音中寻找线索,判断他们是在表示赞同还是反对了。
所以这两部分说明的是从很早之前开始,我们就已经在通过视觉或者听觉还有模仿学习形成自身的评判系统。
有关评判:
评判既是主观的,也是可评估的,而且充满了感情和概念上的意义。
我们的评判所表达的是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从儿时就开始记录的关于爱与接纳、信任与焦虑、恐惧与被拒绝的经历。当有人反对我们,认为我们讨厌或可怕时,我们也许会努力安慰自己,说这个看法不过是他们的个人喜恶,然而,尤其当我们在乎对方时,他们的评判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因不够好而受了责备。
日常评判的感情本质并不会让我们的评判非理性化,也不会让它们永远地脱离那些仔细用理性论证过的看法。
我们大多数人仍会持续不断地“制造评判”——无论是集中分析道德问题,还是广义地评估,我们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会不停地思考。
这些都是在书上对于评判部分的摘录。反而我会认为评判是非理性的,有某一部分他是会被情绪所控制。
那第二章主要讲的是赞扬的理论。
里面提及到一个沉浸式赞扬理论,也就是说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得到赞扬。那这种赞扬的话,会有很多不良的后果。比如会给人压力,甚至焦虑。那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以上就是引言到第二章的读书笔记的分享。
2020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