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三衢道中》(曾几)

       在跟随苏轼和李清照游览了七里濑和金华这两站后,继续逆流而上,就沿着衢江来到了我本期要为大家分享的钱塘诗路的最后一站。这一期让我们跟随曾几的《三衢道中》来游览衢州。

曾几《三衢道中》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仄起式七绝·曾几《三衢道中》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这一期分享中我曾给大家讲到,浙江这条赋予了浙江省省名的大江上游有两条支流,一是发源于安徽休宁县境内的新安江,一是自衢州而来的衢江与金华江合流之后的兰溪,它们在建德境内汇合之后形成了我们现在通称的浙江。所以我的“钱塘诗路”诗词之旅在上一期通过“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游览了金华后,继续逆流而上,就沿着衢江来到了我本期要为大家分享的钱塘诗路的最后一站——衢州。

        衢州,位于浙江、江西、安徽、福建交界处,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实际上“衢州”这个名字也正是因此而来。《尔雅·释宫》曰:“四达谓之衢”。衢州的形状若一块不规则的三角形,延伸向周边不同的文化区域——北与古徽州为邻,南接闽北的福建南平,东沿衢江通向浙江腹地,西部的“长边”则对江西大开门户。所谓“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因此,从地理位置看,衢州川陆所会,四通八达,南际欧闽,北抵歙睦,东达沪杭,入于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汇合衢江,构成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遂以路通三越(闽越、扬越、吴越)命名为“衢州”。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衢州看起来像是一块“文化拼图”:向北,她延续着徽州文化的气韵,古城中临水而建、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是烟雨江南最为生动的诠释;向南,她保留着闽地移民的痕迹,仙霞岭上绵延千里、曲折难行的沧桑古道,记录了当年北人南下的进程;向东,她发出浙江人行商坐贾的先声,宋元时期发端于衢州府的“龙游商帮”,堪称浙江“儒商精神”的鼻祖;向西,她还深得江西人吃辣的精髓,崇尚“辣、咸、鲜”风格的衢州菜,几乎是“整个包邮区吃辣的上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朝南渡时,孔子的第48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带领大部分家族成员从山东曲阜千里迢迢迁至衢州,建立家庙。“靖康之难,大宗南来”,随着南宋定都临安,衢州也成为了孔氏后人的“第二圣地”,儒风日盛,耕读传家的文化血脉流传不息,成为了东南地区的儒学圣地。如今的衢州,就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城市品牌,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美城、开放大气之城和创新活力之城。

        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衢州的自然山水也是一绝,有“神奇山水,名城衢州”之称。其境内有天生石梁、如虹凌飞的围棋仙境烂柯山,“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个著名的典故,据说就发生在这里。不过说到衢州的山水,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位于衢州常山县的三衢山。而对于大多数不是本地人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衢山”这个名字都是因为一首诗——曾几的《三衢道中》,这也正是我本期要为大家分享的主题诗: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首诗的题目“三衢道中”,明确道出这是一首写诗人在三衢山道路中所见所闻所感的纪行诗。三衢山是衢州名山,甚至有衢州之名来自三衢山的说法。《隋志》则有“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的记载,所以后人称三衢山为“衢州的母亲山”。北宋名臣赵抃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为世人称道,告老还乡时“一琴一鹤”相伴,两袖清风,被世人传为佳话。位于三衢山西坡的“赵公岩”就是赵抃年青时避难读书之地,后人因感其刚正,在其逝世后自发到此洞焚香、敬拜,以颂其德。现在,三衢山翡翠石林风景堪称“秀甲东南,江南一绝”,有“华东第一石林”之誉。不过老实说,从大量描写浙江山水的诗词作品来看,三衢山跟其他浙江名山比起来还是要逊色不少的。幸亏有曾几的这首《三衢道中》被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才大大提高了它的知名度。

        这首诗的作者曾几这个名字,可能对大家来说比较陌生。但如果提到他的一个学生,恐怕就没有人不知道了,这个学生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曾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徙居河南府治河南洛阳。因为他的兄长曾弼死于公事,特恩补将仕郎。后铨试优等,赐上舍出身。高宗时,曾几任广西运判等官。因触怒秦桧去官,侨寓上饶茶山七年,读书赋诗,自号茶山居士。他原本打算于此终老,在《茶山》这首诗中写道:“残僧六七辈,败屋两三间。野外无供给,城中断往还”,可见其当时心境。直到秦桧死后,曾几始得起复再度出仕,授秘书少监,官至集英殿修撰,升敷文阁待制,迁通议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三。《宋史·曾几传》记载:“几三仕岭表,家无长物,人称其廉。”谥号为“文清”。

        曾几的三位舅舅是当时著名的“清江三孔”,他少时从学舅氏孔毅父,后师从经学大师胡安国,遂以经学见称,尤精于《易》、《论语》,作有《经说》二十卷。据《朱子语类》记载:朱熹曾高度评价曾几的《论语解》,说它虽然言语简单,但“其中极有好处”,同时也有“先儒”没有说到处。可惜我没有来得及结识他,我想他一定是个精确的人,因此解起书言简意赅。朱熹的学生说,我听说他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整肃衣冠读一篇《论语》,朱熹说,这就叫做“学而时习之”,这和现在的学人们学《论语》的方式是大不相同,你们也要向他学习。

        曾几在治经之余还治诗文,风格纯正雅健,诗尤著名。陆游的《曾文清公墓志铭》称自己的老师曾几“公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道学既为儒者宗,而诗益高,遂擅天下。”可见其经学、诗文、人品亦足有堪称一时者。陆游很早就景慕曾几,如他在《别曾学士》诗中所说:“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稍长诵公文,杂之韩杜编。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起坐三叹息,欲见无由缘。忽闻高轩过,欢喜忘食眠,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在一首追忆自己成长道路的诗《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近尝示诗》中,陆游又赞道:“忆在茶山听说诗,观从夜半得玄机。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律令合时方帖妥,功夫深处却平夷。人间可怀知多少,不及同君叩老师。”曾几不但在诗歌艺术上启陆游之蒙,使他犹如穷荒夜半之中悟得玄机,而且在为人处世上给他以积极引导,使他在人生旅程中引为难觅的知已,可见曾几对陆游一生开启之大、教育之深、影响之远。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曾几的诗名虽然被其弟子陆游所掩,但在当时他可是名副其实的江西诗派的“大老”。清人翁方纲曾评价南宋诗坛称:“南宋诸家,格高韵远,可上接香山,下开放翁者, 其惟茶山乎?曾几在诗歌艺术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学江西诗派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将“活法”和“悟入”引入创作,为江西诗派摆脱生新瘦硬、沉于典故之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开一代诗风之先。

        曾几作为北南宋之交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前期即南渡以前主要是学习江西诗派正体的。方回《瀛奎律髓》有“茶山曾公学山谷诗,有‘案上黄诗屡绝编’之句”;亦有“茶山学山谷,往往逼真”的记载,其实这也是后人将曾几归入江西诗派的主要原因。陆游在《曾文清公墓志铭》中说“以杜甫、黄庭坚为宗,推而上之,由黄初、建安,以极于《离骚》、《雅》、《颂》、虞夏之际。”曾几前期因为在江西诗派上用功很深,所以像恪守江西诗派正体的其他诗人一样,诗歌不免生硬尖新,没有摆脱“法度”之囿。然而在金兵南渡以后,曾几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吕本中“活泼”诗法影响以后,曾几不仅成为“活法说”的积极支持者和传播者,更为重要的是成为了“活泼”诗歌的一个成功的实践者。他的诗歌虽讲究用字炼句,但没有奇字,也没有僻韵,用典较少,文从字顺,明快畅达;声调委婉,音节和谐,呈现出轻快流动的风格,读来似乎毫不费力,细味却觉情韵宛然。这就进一步突破了吕本中诗“流转圆美”的艺术特色,形成了一种新的清新、恬淡、雅洁的艺术风格,开了轻快流畅自然平易一支的先河,对南宋中兴时期诗歌的影响十分巨大。这首《三衢道中》就是曾几轻快流畅、自然平易诗风的代表作,这种风格在朗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首诗的语言明白如话,没有任何难懂的字词,即使是小学生也大致可以读懂诗的意思。可能需要稍微解释一下的是第二句“小溪泛尽却山行”。“泛”就是“泛舟”,也就是乘船,“小溪泛尽”意思是乘着小船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却”是再的意思,“却山行”就是再走山间小路。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三衢山时写的。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抒写了初夏时三衢山道中宁静的景色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诗的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梅子黄时”指阴历五月梅子黄熟的季节,这本是江南的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格外清爽,游兴也自然勃发。于是第二句便写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不觉到了小溪尽头,而诗人还意犹未尽,舍舟登岸,又沿着山路而行,继续徜徉于这初夏的美景中。接下来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丝毫不亚于来时路上的风景。而正在这时,忽闻黄鹂的几声啼鸣,清脆悦耳,让人越发心情舒畅。

        曾幾的这首《三衢道中》,按照最为简单的直线式的时间进程叙述了最为平常的生活:一段行路上的普通见闻,与深奥的哲理无关,也未涉及历史、道德、政治等重大主题;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物象:梅子、晴日、小溪、山路、绿阴、黄鹏等等,也没有哪一样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常常体验到的普通事物。诗的表现方法也是单纯的赋,没有丝毫的比兴,更没有奇幻的想象虚构。语言同样是十分朴素的,没有引经据典,没有特别的句式、突出的字眼,还不经意地重复使用了“时”、“黄”两个字。在音律上这也是一首中规中矩的仄起平收式七言绝句,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如果打个比方,那么它既不是一位锦绣珠玉的大家闺秀,也不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吴姬越女,只能算是个最为平常的乡村姑娘,还是最朴实无华的那种。但是这首诗却被公认为作者的代表作,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喜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认为:“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用姜夔的标准来衡量,曾几的《三衢道中》就是一首自然高妙的诗。

        我们先来说说这首诗的首句“梅子黄时日日晴”。不知道大家听到“梅子黄时日日晴”是否会觉得奇怪:梅子黄熟的季节不是梅雨季节吗?宋人赵师秀的《约客》里不是写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吗?曾几这里怎么写的是“梅子黄时日日晴”呢?没错,梅雨确实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著名的天气现象,指的是公历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都会出现的持续阴雨天气。说着吴侬软语的江南女子在绵绵细雨中撑着油纸伞漫步江南水乡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浪漫场景,在古人大多数诗词中写到这一天气现象也都渲染这种江南特有的烟雨蒙蒙的温婉诗情,最著名的比如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还有白居易《浪淘沙》“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戴复古《初夏游张园》“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纳兰性德《浣溪沙》“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等等。

        但是诗情画意和现实天气并不是一回事,这从梅雨的另一个毫不诗意的名字即可见一斑。由于长时间的时雨时晴高湿天气,家中器物容易发霉,所以民间常常把诗人笔下诗意的“梅雨”称为“霉雨”——这个霉可是发霉的霉哦。另外,作为一种天气现象,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但由于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梅雨的雨量不大,时间不长,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梅雨锋不明显,就会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曾几这里写到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很可能就是出现了“空梅”或者“短梅”。

        无论是“空梅”还是“短梅”,我们都可以想象,对于常年要在这个时节经受连绵阴雨天气的诗人来说,在这个“梅子黄时”的初夏时节,遇到这样“日日晴”的适合出游的好天气,喜爱旅行的诗人曾几心情会是多么愉快。所以这看似平常的首句,就已经在“梅雨时节”和“日日晴”的反差中给了读者新奇的感受,以及和期待出游的诗人一样浓浓的兴致。接下来“小溪泛尽却山行”,又是在看似平常无奇的行程铺陈中用一个“却”字,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接下来第三句“绿阴不减来时路”的“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又用“不减”二字表现出诗人无论是来时还是归程都一样浓厚的游兴。第四句“添得黄鹂四五声”的“添得”,又于看似不经意中自然透露出诗人虽在归程而兴致犹浓,故而能注意到那“四五声”的黄鹂啼鸣,足见得诗人浓浓的愉悦心情,同时又通过黄鹂的鸣叫,在初夏宁静的绿荫的有色中添加了有声的新境界。诗人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心情也于无言之中跃然纸上,读来令人仿佛置身于那平凡生活的意趣之中,足见出此诗构思之巧妙、剪裁之精当,以及在自然平易中让人领略到轻快流畅的意趣。

        除了构思的巧妙,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还突出体现在作者在见闻的描述中紧紧抓住了“融情于景”这一诗词的最高技巧。这四句诗两句一组构成两个单元,在第一个单元中,前一句“梅子黄时日日晴”中暗含着两个变化:青涩的梅子变得金黄香甜了;阴雨连绵的日子终于结束,开始出现多日不见的连续晴好。显然,无论是黄熟可人的梅子,还是梅雨时节难得的连续晴天,都是令人舒适、愉快的,因此诗人愉快的心情自然不言自明。显然,这首句不仅仅是对出游之日自然天气的忠实纪录,同时也着意用“晴”字赋予诗篇明丽的色彩,用“日日晴”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接下来后一句“小溪泛尽却山行”,则明写由小溪泛舟改为走上山路的变化。小溪泛舟,水平风静,自然也是舒适宜人的;而溪尽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时的一个“却”字,同样于无声处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而且,走山路也可能路险日烈,阴晴无时,故其中又包含着悬念,这就使诗意蕴含了可能的波澜。那么,这可能的波澜在接下来的第二单元中会不会出现呢?来看前一句“绿阴不减来时路”,和第一单元的前一句暗含两个变化相仿,这里转写两个不变:“绿阴不减”是一个不变,“来时路”指明现在走的是返程路,而返程路还是来时走过的原路,又是一个不变,由此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从变到不变,也使文章产生波澜。后一句“添得黄鹏四五声”,又转到一个新的变化上来:在这归程中听到了来时没有听到的黄鹂啼鸣。显然,后两句诗所展示的不变和新变解答了前一句中的悬念:原来走山路也很舒服,它不仅是一条已经走过的熟路,而且在山路的绿树浓荫中,还新添了黄鹂那悠扬悦耳的歌声,为三衢山路宜人的景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与生机。与此同时,诗人那寄情山水的愉悦心情也寄寓其中,呼之欲出。纵观全诗无一不在写景,从“日日晴”的天气,到游玩“小溪”、改路“山行”、归来时的“绿荫”、“黄鹂”的鸣叫声等,但却无一处不寓情于景。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浑然天成地表达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从表现手法上看,这首诗虽然语言明白如话,但其中的对比手法可谓显露于不经意之中。先看色彩的对比映衬。前面说过,“绿阴不减来时路”给整个山水涂上了一层浓阴滴翠的底色,小溪泛舟当然就在这浓阴滴翠之中。试想,“溪”本来就是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溪”而言“小”,当然是小而又小。在小溪中泛游,不用说船也是极小的,载的人也必然极少。极少的游人,坐着极小的船,沿着窄小的溪,拨开拂面的枝条,钻行在绿树浓阴之中,这是多么清幽的境界。但“绿阴”毕竟只是这幅山水画的底色,并不是唯一的颜色。“梅子”在绿叶中黄得醒目,又有“黄鹂”飞掠在绿树之中,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映衬。再看动和静的对比映衬。“小溪泛尽”记舟行之乐,意境是安谧清幽的;“却山行”记山游之乐,联系结句看,重点是写黄鹂之声,境界则在清幽之中转见活泼明丽。舟行浓阴滴翠,是静境;山行添上莺声,是动境。在静境中,在绿阴里,这莺声显得分外清脆燎亮,就像“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那样,于静中见动,以有声反衬出无声,形成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由于色彩、动静的对比映衬,使溪行与山行形成了对比。一个“添”字,显得胜境迭呈,后者更胜于前者,由此诗人此行的感受,还用得着说一个“乐”字来表现吗?还有,这绿树浓阴,这莺声流转,都是出现在“日日晴”的明丽初夏阳光之下的。绿色是这轴山水画的底色,阳光则是射向整个画幅的强光。有了这出夏艳阳,就使这充满了绿阴的诗境幽而不冷,有了黄鹏鸟欢快的鸣叫,又使诗中景色静而不寂。两者结合,诗人的明朗愉快的感情就表现得更加清新流畅。

        从语言上看,作者首先在句式选择上做了精心的安排,即前三句都是主谓结构,而最后一句改为动宾结构,同时又都是陈述句,故全诗句式也是一个一与多的对立统一整体。其次,平仄相间的格律, 一、二 、四句相应和的韵脚也各自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最后,诗中那些毫不艰深、奇异的词句,也同样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维。如第一句中的两个形容词“黄”(与“绿”相对)、“晴”(与“阴”相对),第一 、二、三句中的副词性词语“日日”、“却”、“不”和“来时”,第三句与第四句中互相对应的两个动词“减”和“添,虽都自然寻常,但都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强化着对比、转折的效果,同时对于表现作者的愉快心情来说,又都是准确、有力、不可更易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作者在日常生活的平易自然的描述中,实际上综合言与意两大层面的多种因素精妙地建构了一个对立统一的审美整体,既丰富曲折地谱写了愉快的主旋律,又免除了江西诗派的生硬艰涩的流弊,体现了江西诗派追求活法,向轻快流动诗风的转变,让我们感受到自然和生活的美好以及作者审美创造的高超技艺。

        这首即景生情之作,虽与深奥的哲理无关, 也不涉及历史、道德、政治等重大主题,但不仅绝无草率、琐屑、乏味之感,反而达到了朴实而精妙、平淡而隽永的效果,从而成为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绝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曾几的诗和我之前为大家分享过的杨万里“诚斋体”的代表作《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着自然流转的相似神韵。而且曾几和杨万里又都有学习江西诗派而又不囿于江西诗派的经历,由此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曾几不仅是陆游的老师,他的诗作对杨万里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我们都有过和曾几《三衢道中》相似的旅行,但我们可能没有像他一样在平常的景色中去用心体会平凡中的美好,或者如他一样体会到了却不能像他一样用看似平白如话实则精巧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所以说,虽然“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那也需要我们有如诗人般能享受这清风明月之美的“耳”和“目”和诗情诗笔呢。

曾几《三衢道中》参考反馈题目

1.你对衢州有什么了解?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2.你听说过曾几吗?给大家讲一讲他和陆游的故事吧。

3.你知道什么是梅雨吗?能用地理知识给大家讲解一下梅雨的成因吗?

4.你能给大家分享一首你喜欢的描写梅雨的诗词吗?

5.你还记得我之前为大家分享过的江西诗派吗?趁这个机会复习一下吧。

6.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曾几的诗吗?你觉得他的诗和杨万里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吗?

参考资料

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

刘波《论曾几的人格魅力及对陆游的影响》

王立新《理学家兼诗人——曾几的生平与学术》

邱鸣皋《陆游师从曾几新论》

裴新平、潘祥辉《论曾几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与创新》

周欣展《自然高妙之妙———曾幾<三衢道中>读后》

知了《幽而不冷,静而不寂——析曾几<三衢道中>》

林岩《诗路浙江》

三衢道中忘忧还看茶山居士

浙江衢州为什么“很不浙江”?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607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047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496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40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400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7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83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35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43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44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12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09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81评论 3 30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3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783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16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