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听朋友向我诉苦,说了一大桶她儿子是如何淘气使坏的例子,并问为什么她家的宝宝喜欢咬人打人,问我家的宝宝是不是也会咬人打人?是不是她家宝宝性格暴躁,有暴力倾向?
她家儿子1岁半了,听完我就笑了,说:恭喜啊,掐指一算,你儿子应该马上要进入“狗不理”期。
我崽1岁前,甚至是出牙期,我也没有很大的感觉,那时他喜欢咬东西咬手,但没有出现咬人攻击人的情况。
但1岁左右的这段时间我感觉很明显了。有一次是不知道宝宝吃了什么,我老公比较急,就直接上前扣崽崽的嘴。这下可好了,咬的我老公嗷嗷直叫。我听到声音才赶紧前来帮忙。
还有一次,到了崽崽睡觉时间,我陪崽崽在床上玩一些小游戏。记得当时他明明很开心,却在我脸上狠咬了一口。还有一次,在小区里认识了新朋友,开始的时候,还是我崽崽主动走过去,呀呀呀的拍着手打招呼,但那个小朋友走过来靠近我崽崽的车车,想看看摸摸,结果那个宝宝刚靠在了车车边上,我崽崽就是一巴掌拍在了另一个宝宝的头上。我当时很是尴尬,连忙道歉赔不是。
宝宝咬人打人攻击性明显,老一辈人可能还暗自欢喜,感觉自己家的就是“勇敢厉害”。这种心理可要不得,会在无形中鼓励、助长宝宝的攻击性。但作为我们年轻一代的爸爸妈妈,还很感到很头疼,毕竟咬人打人并不是文明的行为。
一是,现在很多因为小孩打架而衍生成父母打架的事屡见不鲜。二是,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因为攻击别人家的孩子, 被打家长亲自教训的事例也不少见;再就是,到了幼儿园,动手动脚的孩子很难融入到小朋友中间去,容易被孤立,被老师训斥等等
但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咬人打人的攻击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咬人、打人的行为,这种情况最频繁发生在孩子一岁到三岁之间,这些行为会随着宝宝长大慢慢消失。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并加以引导,帮助学习宝宝正确认识并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知道,认识与管理情绪,这将会是宝宝以后人生当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门课,很多成年人到现在都没毕业。
“咬人打人的行为可能是孩子表达生气、沮丧、渴求控制感和追求关注的一种方式。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咬人了就预测宝宝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有攻击性的人。”
1岁到三岁之间的宝宝,特别是言语能力还在初期的1到2岁之间的宝宝,完全没有能力表达内心的想法,也不懂得如何用合适的肢体语言如表达,这个时候他们小小的动物本能出来了,咬人、打人。当然,宝宝高兴、愉快或是激动的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咬人打人的行为,比如,我崽崽咬我的情况,当时他就是很开心,他在脸上狠狠咬了一口还狠开心,他认为妈妈跟他一样开心。比如,在长牙期的宝宝会咬妈妈的乳头,妈妈因此疼的大叫,而宝宝却以为这是给他的开心的回应,这是我们与他们的互动的方式。
“情绪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生理激起,他们能感受到自己身上发生了变化,但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也不清楚应该怎样处理,以及会带来什么后果。
”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学会不再咬人呢?
宝宝们刚刚接触这个他们并不了解的世界,他们不懂爸爸妈妈,也不懂周围的环境,更加不懂自己的情绪。我们想要引导宝宝顺利度过这个攻击性表达的时期,就需要先帮助他们认识情绪
比如,当宝宝因为生气而咬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让宝宝认识自己的情绪。这是我们可以故作不知道去问问宝宝,“宝宝,你生气了呀?”或是故作惊讶“宝宝,你生气了!”这个时候他们会慢慢的记住这种感觉——原来,我是生气了呀。
其次,就是让他们接纳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生气的事实。这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生气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妈妈会生气,爸爸会生气,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生气。当宝宝做了一些淘气捣蛋的行为时,我们也可以装做生气的样子,告诉宝宝:妈妈生气了!这样有利于宝宝建立情绪的因果关系,让宝宝明白自己的有些行为时会让爸爸妈妈生气的。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孩子生气时,说出:“这么一点小事有什么可生气的。”“宝宝怎么可以生气呢”、“生气了就不是男子汉”之类的话。这对纠正孩子的行为丝毫没有帮助,只会养成压抑表达情绪的习惯。孩子在认识并接纳了自己的情绪以后,他们会更加有信心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时我们尝试去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去发泄情绪。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可以操作的行为指南,比如告诉孩子,在生气时可以通过画画来转移注意力,或者可以通过深呼吸、与妈妈倾诉等方式来平抚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