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按照发起方和接收方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形式:
01. 人与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是最原始的交互方式,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人类文明之所以产生,也有赖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
而造物主为人体专门配备的六大传感器:眼(视觉信号)耳(听觉信号)鼻(嗅觉信号)舌(味觉信号)身(触觉信号)意(意识信号),也是接收其他人发出的交互信号并产生相应反馈的有效信息接收器,而人对他人施加影响,传达交互信息则主要是通过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有意或无意的意识意图。
02. 人与物
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则是人类开始试图掌握使用工具之后产生的交互形式,从最原始的旧石器、到精心打磨的新石器,再到青铜器,人类逐渐能够对工具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操作,同时工具也能实现更多复杂的功能。
从水车、辘轳到复杂的纺线机、织布机,人类是通过物理操纵杆与物进行交互的。这就是物理操纵杆、物理开关的产生历史。
从编钟、弦乐器、管风琴到打字机,人类是通过操作不同的键以期待工具给出相应回馈,从而与物进行交互的,这就是键盘的产生历史。
在计算机诞生早起,计算机输入设备主要依靠键盘,而交互界面是命令行界面(CLI)。
通过从围棋、象棋等二维平面的纵横坐标定位来实现精确控制开始,到鼠标产生人类可以通过虚拟屏幕的坐标点,进而发展到触控笔和手指触控,这是图形界面操作的产生历史。而这种交互形式主要通过GUI界面完成,也融合和借鉴了前两种交互形式的优点。
03. 物与物
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最早是呼应人类试图解放自己的双手的需求而出现的。最早在18世纪初出现在提花织布机上,在此之前,从中国传入欧洲的提花织布机要织出美丽的纹样,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操作,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B.�Bouchon)突发奇想,想出了一个“穿孔纸带”的绝妙主意。布乔首先设法用一排编织针控制所有的经线运动,然后取来一卷纸带,根据图案打出一排排小孔,并把它压在编织针上。启动机器后,正对着小孔的编织针能穿过去钩起经线,其他的针则被纸带挡住不动。这样一来,编织针就自动按照预先设计的图案去挑选经线,布乔的“思想”于是“传递”给了编织机,而编织图案的“程序”也就“储存”在穿孔纸带的小孔之中。
这是人类比较早的把自己的创意用记忆体储存,并让机器复现的尝试,既是物与物之间交互的发展源头,也是电脑编程的最早起源。
而美剧《西部世界》片头出现的用打孔纸带自动演奏的钢琴,出现在19世纪末。
物与物的交互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硬件技术、物联网的发展而逐渐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而物与物的交互,开始逐渐摆脱人的束缚,走上了一条独立的发展之路。
物与物的交互特点:
1. 传感器收集人类和环境信息
物联网智能设备与普通的设备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它有了“智能”,不再完全依靠与人类的交互来进行工作,比如人体感应灯,接入物联网后,它不但能够感知是否有人类接近,还能感知周围光线的强弱,甚至分辨出来人的意图,来决定是否开启。
2. 人工智能判断人类意图
身处现代物质社会文明的我们经常会把普通人生活的舒适度拿来跟古代的贵族进行比较,比如古代贵族也无法逃脱夏日酷暑和冬天寒冷的折磨,更不用说四时享用的各种水果食品,而空调和冰箱是现代普通家庭的标配,从而得出现代普通人的幸福感要大大高于古代贵族。
这个评论在这些方面是正确的,但在某个方面现代普通人却至今无法望古代贵族项背,那就是:体贴入微无微不至的服务,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需要的东西就会出现在眼前,有时候甚至不需要主动想到,仆人也会温馨提示:“主人,该沐浴更衣了”。
而这种服务的提供,就离不开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物联网智能设备利用自身传感器和智能芯片,相互之间沟通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提供最好的服务,这也是物联网设备与互联网设备的核心区别。
3. 自动进行
物联网设备直接根据人工智能判断给出指令,轻操作,减少重复操作,降低费力度。
整个运行过程基本无需人类干预,但人类可随时接管,收回控制权。人类把各种权力逐渐移交给智能设备,本身就是希望降低自己的重复操作成本,但这种权利的移交是有条件的,就是智能设备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如果智能设备背离了主人的目标和初衷,则人类随时可以接管。
4. 重模式,黑盒机制,减少认知成本
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不断发展,人类认知模型要完全了解和掌握机器运行机制越来越难,所以并不需要知道运行机制,只需要知道哪种模式会带来哪种结果。
此外设计者可以根据场景来定义不同的模式,如周末和工作日模式会给大量的物联网设备进行相应操作,省却了用户大量操作工作。
所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交互设计的范畴和规范一定会迎来一个大的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会随着自然界面交互(NUI)的出现而终止,而是会大大超出自然交互界面的范畴。
至少目前大热的声音控制交互、手势操作交互、视觉控制交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未来交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