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性自我观察中的温尼科特视野第二轮第四次课备忘
时间:2016年12月11日
地点:大溪地
本次课程T依然把以水星计划成员为主的上一次课的课程备忘,作为本次课程的第一部分。带着同学们穿越备忘的同时,再一次对上一堂课的很多重要的点进行了温习、梳理、拓展。针对上上次课备忘出现的问题,比如:逻辑关系不清晰、理论来源交代不清、案例的交代不完整等等的问题,T一一在文中进行了批注,以及现场的指导。这一次的备忘都出现了整体向好的趋势。在以上几个点上,小伙伴们都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整改。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过程,相信经过这样一轮一轮的淘练,我们的思维的严谨性、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以及对于文本的表达风格、以及与文本读者的链接意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在此感谢T对于我们的用心和悉心指导。
【由“杀婴冲动”,让我们看到了婴儿的攻击性使用客体方式】
文章主题里提到的“杀婴冲动”来源于前段时间T在案例分析中,引入的一个有杀婴冲动的婴儿母亲的案例。她常常会在自己孩子大哭不止时,冒出把孩子直接扔出窗外的冲动。她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而深感恐惧。
【由母亲处理婴儿攻击能力看孩子早期真实感于幻想的形成与发展】
结合这堂课中的一个关键点:“母亲作为婴幼儿早期的主要被使用客体”她们需要承载着孩子的以攻击性来表达对于母亲的需要和依恋。比如:婴儿逐渐学会通过哭闹来控制母亲,让母亲能及时出现;或者通过不断发出声音,拉拽母亲,而阻断母亲于他人的对话等等。在社会流行的育儿书籍和主流思想中,常常忽视了母亲的这种难受和不适,而强调母亲的无私奉献。母亲的不适感得不到很好的响应和疏导。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母亲可能会体验到一种难受和不适;有的母亲甚至对于这种被使用而深感厌恶。这很考验母亲的心智状况。
不同的母亲作为客体处理攻击性的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母亲处理不了这种被孩子使用的状况,她可能会采取反击回去,用攻击性和意志力。这无疑将影响婴儿的安全感的形成,还有可能引发孩子的幻想性补偿。 而有的母亲,能承担婴儿以攻击性方式的使用,给予孩子安全的抱持性环境,那么孩子的幻想程度将大大降低,更接近真实。T:“越真实,相信自己的会越深。这个真实感是让他相信他自己。自我认同得到良性发展。”
【客体是作为被使用而被主观化的】
T:“每一个父母在内心中所形成的形象,就是我们使用客体的原始路径。 越原始的使用模式,你就越感到难受,在治疗的时候。 客体是作为被使用而被主观化的。”
我们心中的父母,真的是我们内心认为的那个样子吗?让我们尝试从父母在我们内心中形象,去探寻我们在以怎样的方式使用着父母以及后来生命中的重要客体?我们还停留在不断要求对方满足的状态中吗?或者是需要对对方由把控感和控制感的层面?
【使用客体的品质和客体本身的品质】
T:使用客体的品质的最大关键:在于你是否在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路径式的依赖。
案例:躁郁症 女 已婚 儿子为学龄前儿童 在咨询中曾经与咨询师分享了自己对于自杀怎么死比较好的五种不同死法的对比性思考。 在社会层面取得三个学位,在单位上被领导称为“小百事通”,在同事眼里她阳光和乐观的,在家族中被当成表弟、表妹们的榜样,她也常常做一些精细的手工作品、绘画作品等等。但是慢慢的她开始讨厌别人眼中自己的形象。她的人生一大追求是找到灵魂伴侣。对于丈夫请假陪她住院,她体验到的是确实丈夫的无能。自己常常表现出可爱的一面,却又对他人评价自己可爱很反感。认为“可爱”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看到这位女咨客,她一方面沉浸于自己建构的幻想中无法与现实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兼容;比如她对于丈夫的看法,以及仍在把追求灵魂伴侣作为现阶段的人生一大追求。认为“可爱”是一种幼稚的表现等等。另一方面从她看似良好的社会功能背后,自己仍然对自己不认同的方面。比如:她不能在自己专注去做的手工作品中获得愉悦和滋养,不能因为自己获得三个学位而为自己感到骄傲和高兴。还有就是在家族中的榜样,以及单位上的“阳光百事通”真正获得一种自我认同等等。 如果说婴儿期我们使用客体主要集中在母亲,后来逐渐发展出了父亲。逐渐的,随着社会化关系的建立。重要他者、亲密关系、职业、社会角色等等的出现。使用客体的范围开始不断扩展。从咨客的自我评价和在社会实践与亲密关系中的关系品质,让我们看到她使用客体的品质是不高的。
此刻让我们再回到T再课程中提到的那句话:“每一个父母在内心中所形成的形象,就是我们使用客体的原始路径。 越原始的使用模式,你就越感到难受,在治疗的时候。 客体是作为被使用而被主观化的。” 结合案例你会有怎样的体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