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阿小和阿小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己人生中苦苦挣扎
阿小和阿小是两个人,都是作者的小时候的玩伴。一位是土生土长的小镇“老家阿小”,一位是跳出农村的“香港阿小”。
人生始于思考,不一样的”老家阿小”
同岁的小孩子在小镇里打闹的,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时候,“老家阿小”就是安静的思考,不参与这些。可能在他的思想里,他不同于这小镇里的孩子。小镇孩子的人生基本是出生就定下来了。跟随在父辈的脚步之后。就像他的父亲是打渔的,所以阿小的大哥二哥也是打渔的。他们对此没有质疑,阿小没打鱼是因为他还年纪小。所以不想走这样的路,他的愿望就是走出小镇,到外面去。 所以在听到作者学习很好的时候很难的地,说了一句话“黑狗达,所以你要好好读书,离开这个小镇。”人生始于思考,然后就变的不一样了。当然“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一个“做到”。
人生希望的影像,“香港阿小”的到来
如果说之前“老家阿小”的想法一直停留在脑海里的话,那么香港阿小的到来,给了他现实的映像,让他看到了他一直想要的生活。
像电视里小少爷,搭着高档的汽车,高档的衣服,鞋子。小少爷梳的头型,白色的皮肤。这些都是生活在小镇的孩子所没有的,成了一巨大的反差。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这或许就是印第安人第一次见到欧洲人的心情也是这样的”。
“香港阿小”一起来的还有外面世界小孩子的习惯,说话的方式,吹口哨,一天要洗很多澡。这种新的潮流方式,新鲜感让这些“也孩子”好奇,模仿。“使香港阿小”成的小镇的星光。
新鲜事物的出现不管好坏,在没有触及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在人们总是给他足够的空间,因为不懂。所以老家阿小是对的走出去,多看看,看得多了,也就知道怎么选择了。
人生只有在同样高度才能相交,和“香港阿小”做朋友
“香港阿小”的到来让小镇的孩子和大人都对他有极大的人情,因为他的不同。但是他只和作者做朋友,理由是作者是学习好的孩子,在他来之前人们的目光大多是关注作者的。
人们往往就是不愿意和比自己低的人相交。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
这样的结果是,作者只能二选一,和香港阿小相较还是和老家的“野孩子”象相交。作者选择了前者因为他能看到很多他以前没看过没玩过的香港新玩意,这就引发了冲突。争夺、维护和背叛的冲突。结果香港阿小用“先进的武器“打败了“土炮”。但是他还是丢了作者,因为他的傲慢。对小镇孩子的傲慢。让作者很不舒服。
“香港阿小”认为自己的与众不同,给了他的优越感,让他在这些没见识的孩子面前有了光芒。但是他的这些也是向别人学来的。
讨好人生,阿小和阿小成为玩伴
因为作者的疏远,香港阿小和老家阿小相识,确切的说是老家阿小讨好香港阿小才得来的“殊荣”能一起玩。因为香港阿小身上的那些与众不同的习性,是老家阿小没见的,他想要得到的,认为外面世界的人都是这个样子。所以他讨好他,跟他学。骑摩托、逃学、打架、赌博电动。
作者说他“害怕看到老家阿小这个样子,他会卑微到,让我想起自己身上的卑微”。
有些事是因为隔的远,看不清,所以才迫不及待的想去靠近,以至于都忽略了判断对错的本能。
挣扎人生,阿小和阿小的不同生活
香港阿小去了香港,他的生活有事一个开始。老家阿小,退学了,没有读书,他的命运就是当渔民,他挣扎了几次甚至和父亲大打出手,离家出走,最后还是回来了。他答应当渔民,条件是买一辆摩托车。
这是他对生活的另一种挣扎,当渔民也要当一个骑摩托车的渔民,不同于骑自行车的渔民。
“香港阿小”到了香港成为了香港人眼中的“野孩子”。父亲病重自杀,哥哥卷款逃跑,留下他和母亲挣扎度日。以为到了“香港”生活就美好了,其实这是另一个开始。
就像电影《无双》中表达的我们的人生都是在挣扎中度过。有的挣扎中前进,有的在原地挣扎。但是我们都会去挣扎,都有一种自己想过的人生。只有挣扎过才完美。
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必须要走的,一条是想要走的。大都会挣扎着选想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