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胜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王维,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诗人,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号摩诘居士,因为王维的母亲信佛,他和哥哥也跟着母亲信佛,他的诗除了苏轼称赞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山水田园诗处处显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空灵寂静之境,特别适合人心浮躁时吟读,仿佛有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使人安静下来。
因此,王维的“诗佛”之称乃名至实归。
王维多才多艺,不仅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他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所以,当王维接到唐玄宗的命令后,就在这年春天的某一天,在丝绸之路重要关隘之一的萧关,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出现一辆马车。车里端坐着的正是奉令赴凉州(今天的甘肃武威)慰问将士的诗人王维。
一路上,戈壁滩的瑰丽风光,紧张的边塞局势,来回巡哨的戍边将士,使他情不自禁地创作了这首《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的意思。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不是指我们现在骑的单车,而是指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欲,将要的意思。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这联的意思是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为何而作。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这联意思是诗人觉得自己就像随风飘零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这联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
尾联的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到燕然前线去了。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整首诗的意思是:我乘着一辆单车,要去那边关慰问将士们,途中,路过了大唐的属国居延。
千里飞蓬也跟着我飘出了汉塞,北归的大雁正翱翔于云天之上。
在那浩瀚的沙漠中,孤烟直上,远处无尽的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达萧关后,遇到了侦查的骑兵,他告诉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呢。
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成为千古名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多少年来一直被文人雅士所称道。王维这位擅长画画的诗人,用诗歌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两幅壮观的画面。
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诗人用“大”字表现。置身大漠之中,眼前平沙莽莽,万里无云。极目远眺,烽火台上燃起来的那一道狼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被称为“孤烟”。一个“孤”字道出了景物的特点,一个“直”字,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沙漠上没有什么山峦林木,非常空旷,只有一条横贯其间的大河,有人说是黄河,有人说是张掖河。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
同时,诗人也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总结一下:《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