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是用脚步丈量行走的路径,一路观景,时时遇人。几天的时间里从大阪至奈良再到忍野而后京都。3位老师、1位领队、1位导游和17名同学穿过日本的大街小巷,行至各类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游览风景名胜、领略文化气息,随着脚步的深入,对这个国度的印象也逐渐清晰。
因为不是第一次出发,缺少了应有兴奋,更想多一些观察、多一丝了解,多一份感受,多一些思考。这样的几多,让同行的伙伴们,形成了固定印象:累了就找刘老师,不想玩的找刘老师,不高兴了找刘老师......能够在团队中扮演这样的角色,我也乐得其所。
一旦出发,我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最后一名。这是我后来觉察到,没有刻意分工,好像排在最后一个就是我该站的位置。是的,我也喜欢这个位置,不用去把握行走的方向,跟随起来,也可以有些随性空间。
几天的行走,我身边的伙伴也在不停发生着变化。开始时,留在我身边的两个小男孩,属于拖拖拉拉型的,总是走不动或者掉东西。我就像放牛郎一样,鼓励着、催促着、比赛着去追赶大部队。后来,孩子们渐渐熟络了,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对话多了起来,摩擦这个副产品也跟着滋生起来。这个生气、那个难过,一旦有了情绪,就会自暴自弃,逐渐成为末尾队员。这时候,尾巴的氛围也变得阴郁。在环球影城排队坐鲨鱼船时,几个孩子玩起了手指游戏,人多拥挤,又互相碰撞,把小文的手机碰掉了,屏幕受损。小文很是伤心,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一个下午都闷闷不乐,撅着小嘴,抬不起脚步。我嬉皮笑脸欢迎她来队尾,因为环境受限,无法静心安慰她。我就拉着她的手,在游乐场里疯跑,开始她不太乐意,后来也真的被带动,逐渐开心起来。我也趁势告诉她:有些事情没有办法改变时,就放下包袱,先让自己开心吧。她的眼睛亮亮地笑了起来,心情也从雷雨转晴。再后来,我的末尾队,变成了医疗队,身体不舒服的同学成为了我的队友。照顾他们,我还是有经验的。此外,捡拾东西、等人、找人成为了队尾的常规工作。本来是为了图清闲,没想到也如此忙碌。
以前凡事都喜欢走在前面,很少会去顾及末尾的事情。这一路走来,感受颇深,每个位置都有他的不可或缺性。就如,工作和生活一样,总以为自己是最重要的那个,对其他少了敬畏,甚至置若罔闻。五根手指不一样长,却能各司其职。周围的人与环境也同样如此,在我们看不见的最近处,依然有非常重要的他人。只有经历,才能懂得。发现越来越多的不经意,感受越来越多的彼此不同。瞪大眼睛,用心感受,无论是先锋官、中流砥柱还是默默守尾,都同等重要。
来到末尾的人,同样值得关注,没有人会喜欢成为尾巴,或许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成为末尾的结果。只要我们既有成为引领者的魄力,又有等得起末尾的耐心。就一定能和遇见每一个孩子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也是教育的力量。成为一个等得起的人,也同样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