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16通过周教授讲解的人格心理学第5-6讲内容,学习了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及心理动力之精神分析观。
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从人性层面来说,人都有归属的需要,这是人类进化出来的最基本的动机,以追求社会地位和被群体所接受从而不被群体排斥,也意味着产生了许多的生存适应功能,这也是群体帮助个体抵御危险进化的结果。通常在日常情境和生死关头两种情境下会先帮助血缘关系最近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进化出了一些跨文化的普遍的情绪特质。如快乐、厌恶、愤怒、害怕、惊奇、悲伤、轻蔑。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语言不通,但这些情绪特质确都一样。
群体层面的进化差异,有性别差异,人格之间也有差异,包括攻击性、嫉妒、追求性伴侣的多样性和择偶偏好这些方面。在攻击性方面,人们会发现,打架斗殴这类事件大多发生在男性中,有意思的是这和男性的占有性有关。
在进化心理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
1、人类的适应历程涉及成千上万代的进化,往往是根据现在的适应机制和对过去环境的推断。如怕蛇、男性的强烈嫉妒等。
2、进化心理学家对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的本质、特征及细节都还停留在表面,如只能提供相关性研究,还不能提供因果性研究。
3、现在人类居住生活的环境与古人生活的环境有了很大差异,该学科因为自身的局限导致很多假设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因而还只能是提出了一个模糊的框架。还有待继续发展。
从心理动力之精神分析观,看精神分析的基本假设,每个人内部都有一个动机性能量来源,这个心理能量,且能量守恒,一个人人格的改变意味着心理能量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人的基本本能:性和攻击。
本能:这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来源。他的理论框架只包括两种本能:自我保护和性本能。弗洛伊德将自我保护本能和性本能合二为一,称为生本能。加上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人类具有巨大的破坏本能的看法,称之为死本能。比如吃东西这一行为,既有为生存吸收营养的生本能运作,也有撕咬、咀嚼等破坏行为因素,即死本能的运作。 他认为,由于能量有限,人们可以用社会接受的所谓建设性行为来释放死本能,如竞争性的运动,就没有更多能量来从事破坏性的活动。也就是,个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释放本能力量,获得有效益的结果或破坏性结果。明白了原先听过的观点,让男孩子多运动,把能量释放完了再回家好好写作业的道理。
潜意识动机:有时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类的意识水平有三个层级: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 :即人们当下能够意识到的所有思想、情感、知觉。 前意识 :当下没有觉察到,但如需要,可以轻易从记忆中提取进入觉察的信息。
潜意识 :被认为是人类意识中最大的部分,完全隐藏于意识之外的思想和记忆。包括各种令人焦虑甚至厌恶的情感、冲动和记忆。特别是儿童时期许多没有被意识到的不可被接受的性冲动和攻击冲动,创伤性记忆等。这常被称为 个体潜意识 。另外一种颇受争议的潜意识内容被称为 “即假如我们把集体潜意识看成是祖先的普遍经验,那么,这是可以通过遗传机制传下来的。说明我们在出生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带着从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先天倾向来到这个世界的。
心理决定论: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发生的,弗洛伊德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每一种行为、思想、情感的背后都有其原因。也就是我们的所说、所做、所想、所感都是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心理的表现。他认为,绝大多数心理疾病的症状是由潜意识动机引起的。
人格结构精神分析认为在人的成长中,发展出一些心理功能来管理个体内在的性和攻击本能,这些管理功能逐渐形成区分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成为个体的人格结构。这些结构的关系不同,就形成个体个性特征,即这个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区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心理能量的源泉,认为本我是人类心理最原始的生来就具有的部分,是个体所有驱力和冲动的源泉。本我的运作遵循快乐原则,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自私、冲动、追求享乐。当本我想拿到一个物体时,就必须马上拿到,否则烦躁大闹。因此,个体的婴儿期本我处于主导地位。以梦和想象为典型形式,几乎不考虑现实可能性,也不遵循意识中的思维逻辑。例如当本我的冲动意欲接近一个外界物体或特定的人,当碰巧无法接近时,本我会产生一种心理意象以暂时满足需要。这样本我的能量得到释放,冲动也暂时得到满足,这过程也是一种愿望满足。自我:人格的执行者,自我是使本我变得可以被接受,至少不会产生问题的心理能量管理者。自我的工作是延迟本我冲动的释放,因为按照社会现实和传统道德标准,有一些冲动总是不被接受的。因此自我遵循次级加工思维和现实原则运作。从发展来看,认为孩子在2 、3岁时就发展出自我部分。例如,一个儿童不能偷货架上的东西,不能打妹妹等。孩子知道,如果这样做,就会与父母和社会的规定冲突,因此必须延迟或者改变本我冲动的释放。比如不能打妹妹,可是取笑妹妹是可以被接受的方式。
超我:社会价值和观念的支持者,超我是负责内化社会价值、道德和观念,就是人们所说的良心。超我主要通过内疚感(包括罪恶感)来判别正义与邪恶。如同本我一样,超我也不受现实限制,它自由地确立美德和自我价值标准,其中有些标准甚至是非常完美的、非现实性的和苛刻的。从发展来看,认为大约5岁左右,儿童发展出超我部分。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在儿童自我控制和良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儿童对父母的认同作用。
本我自我超我的交互作用与焦虑类型,人格的三个部分处于动态的、永无休止的相互作用中。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目标,从而导致内部冲突。比如,本我说 “ 我现在就要它 ” ;超我说 “ 你永远都不能要它 ” ;可怜的自我夹在中间说 “ 也许吧,如果我能解决的话 ” 。因此,强大的自我试图平衡本我的冲动、超我的要求和外部世界的现实,否则,将会导致焦虑,一种不愉快的状态。这往往意味着事情是不对的,必须要做点什么。
弗洛伊德对焦虑做了区分:现实性焦虑:意味着个体受到了外部现实的威胁。所以也叫恐惧。 神经性焦虑:产生于本我与自我的直接冲突。自我担心本我中不被接受的欲望失控。如一位女士感到被某人吸引,担心自己失态。在经历着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是由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引发的。如个体感到自己始终没有达到某种特定标准而内疚,就在经历着道德性焦虑。这往往是个体有一个强大的超我所致,似乎随时在提醒他不要辜负某期待或一定要达到某标准。
防御机制:个体为了减少焦虑,自我还发展出一种自动化的心理调节机制即防御机制,用于应对威胁、防御危险,实现减轻焦虑的目标。弗洛伊德主要强调了压抑,这一机制用来阻止不可接受的思维、情感和冲动进入意识层面。
人格心理学虽然学起来枯燥,但是如果真正理解了明白了对自己今后学习心理学很受益,今天的学习让我对精神分析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