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的作品,我第一次读。
不敢用拜读这个词,因为起初我并没有迫切的意愿去读,因为繁杂,因为剧透,因为对陈先生没什么感觉,即便我为他写过一些文字。
而今天,种种原因,我拿起了《白鹿原》这本书,也活跃地想了很多,讨论交流了不少。
有人说,作者本人通过对田小娥后来阴魂附体的描写,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即他对她是认同且怜悯的。
然而,我不觉得这是作者的认同。在我看来,或许那只是作者为了迎合世俗的观念而附和,或者是作者站在读者角度为了文章特色而加,或者就是平静的叙述,并不能代表作者的赞同。因为他写,不代表他这么想,很多作品大都如此。
我们不妨说说具体的几位人物。
听了很多人的看法,觉得大家似乎都不喜欢白嘉轩这个人。可是,我虽然说不偏爱,但是觉得他没什么不对。他的行为在那个时代,不失为一种榜样,一种为人。人们说他是封建思想的代表,我不这么认为。还是那句话,在那个年代,我觉得他的举动是合情合理,顾全大局的。还有人说,他腰杆子太直太硬,可是,我就是很欣赏他的直和硬。
有些人说这本书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人物十分饱满。而我不敢说每个人物形象都很丰满。因为至少对我来说,像兆鹏、兆海、白灵等的形象就十分呆板,不立体。拿白灵来说,甚至都有点厌恶这个人物的存在。是的,孝道在我心里很重要。但是,我看重的不是愚孝,而且对那种自我主义太过于强烈的近于自私的行为,我也决不赞同。因为这些人,无论男女,都没有真正的为家人想过。对于这一点,虽然有些人会说,那是追求个人独立或者说真爱,亦或者其他的方面,但是,恕不敢苟同。
大家口中白灵的历史性,她的先进性,她的完美性,却让我觉得无味。刻板的形象,真的不喜欢。
而对于大家不喜欢的一些形象,很多人喜欢说是败笔。可是,我觉得没有什么所谓的败笔,只是作者笔下每个不同人物的命运与选择而已。无论你认为的精华亦或者是糟粕,那都是作者、同一个作者的辛酸泪。
对于鹿三,我是喜爱的。他有庄稼人的质朴和憨厚,不卑不亢的存在,令人敬仰。最后的结果虽然有些凄凉,但也觉得在意料之中。而对于那件争议性很大的问题即他杀了田小娥,可我依然觉得很好。
对于朱先生,我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他,我内心里就生成了一个十分油腻的胖乎乎的甚至有点不讨人喜欢的形象。有人说,他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他是看过整个剧本的人。当然,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妖。此外,也有人说,他是这个故事的支柱,少了他,故事没办法继续。可是,我觉得如果你想,那么随便一个算卦的,都可以替代他的角色。再者说,只要你想故事发展,完全可以唯心主义的自我开解,自我幻想地回复所有的问题,呈现出一个自我的、故事主角心中的朱先生。
我个人很喜欢冷先生,顾全大局,有原则,敢爱敢恨,雷厉风行。总之,我对白嘉轩可能有一丝丝顾虑,大概因为他父亲死之前的一些行为吧。而对于冷先生,一直敬重。尤其是他相当于亲手结果了自己女儿的生命。或许你说那是残忍,但是我认为那是一种爱,一种解脱,一种思想,一种执着。
关于白孝文,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历死而生的人的变化会多么大!我以为在抢舍饭之后,他也就不存在了。可是没想到,重生的他,完完全全的重生了,已经完全没有之前的影子了。他后来回来认祖归宗,我以为会有些许的人性流露,可是,并没有!我看到的只是被腐蚀的虚假与厌恶。有人说,对于白孝文来说,或许他后来的日子就是他的追求,他的幸福,此时的他或许才是最幸福的。可是我觉得后来的白孝文不一定全是幸福的,因为对于他来说,没有人理解他,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就像他的妻子并不明白他的感慨一样。但是,或许,他也不需要人理解……不过我不赞同这个想法。
田小娥,或许争议性最大。
而对她的评价,也是所谓的伪善的由来。而我认为批判不仅仅是伪善,每个人的固有观念不同。
很赞同一种说法,她似乎没有参与她那个时代。
之前作为小老婆,她选择自己所爱,与黑娃在一起,我无可厚非。别人的批评是那个时代的不包容,而她对别人起初并没有什么伤害,她甚至有点天真质朴,只想和黑娃好好过日子。这时候我认可她。可是后来鹿子霖的出现,让我看不清她这个人,或者说我已经不喜欢她。而最后她为了白孝文而惹怒鹿子霖,我又有点觉得她是一个有原则并且善良的“荡妇”。其实,她有时候很无知愚昧,她不明白她不属于那个社会,那个社会也容不下她的天真。她天真地随便、放肆,甚至有点来者不拒,但是那可怕的“善良”又让我不得不对她心有余悸。她的死似乎也有点可怜,可是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我也不想再有人因为她的美色而丧失了应有的原则。而且我认为,这种事错并不全在她,那些男人本身就是性的奴隶才会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黑娃,一个我也是由爱而恶的角色。
小时候的他因为自尊或许匮乏而产生的一些对于白家兄弟以及白嘉轩的看法我都能理解,并表示莫名的赞同。可是,我允许他的小性子,允许他的任性,允许他的通奸,但是我不允许他以德报怨的无耻。自从他派人打断了那又直又硬的腰杆子之后,我真的对他很失望。他在我心里,变得那么自私、残忍。他没有为自己辛辛苦苦的父亲想过半分,他全然不顾及白家对他的好,他忘恩负义!
……
凄凄惨惨戚戚。
以上观点,或许不成熟,或许有点义愤填膺,然而都很真实。对于所有人,我尽量站在那个时代来看,我不想占据道德制高点,也不想跨越时空来批评,我想进入那个故事来感受。其实,很多次读着读着,眼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落下来了。想想,或许并不是因为某句话而如此吧。
当然,讨论过程中,当大家几乎把所有的重点放在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宗教礼法上,我只能表示学识较浅,不能深入理解并苟同。
总的来说,讨论是那么激烈,以至于酣畅淋漓。在我看来,作者塑造了那么多有争议的人物,不失为是对作者最高的评价。那是他的成功所在。
说实在的,这本书,我还有大概六分之一没有看完,或许看完后我又是一种看法吧,谁知道呢?´・ᴗ・`至少,以上是我现在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