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坚持认为唯美浪漫、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不过是马克李维进入畅销书行列的敲门砖,自由、民主的政治话题才是他最喜欢的主题。反映东西德民主化运动的《那些我们没有谈过的事》,反映美国垮掉的一代生活的《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反映第三世界国家民主独立的反抗和斗争的《她和他》,马克李维不断尝试革命与爱情两种题材的和谐共处。
这是一种政治理想?还是男人与生俱来对国家、自由、民主等大词由衷的偏爱?
原来一切其来有自,写在上述作品之前的《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就是《自由的孩子》,Les enfants de la liberte),满纸反抗和战斗,青春和牺牲,而这些与众不同的题材来源竟然是马克李维父亲的经历。
是啊,我们本就知道,垂垂老去的父母其实都拥有一肚子奇妙故事。谁不曾拥有激情昂扬、感觉永远也不会老的青春!何况他们所置身的时代更加是我们全然不知道不了解的,那种由时代造就的传奇性,由于年代久远,更增魅力。只是,作为子女,我们几乎是出自本能地拒绝看清楚这点,认为父母亲应该只拥有单一经历和角色,他们除了当好父母以外,还要做什么呢?当我们自己终于成熟成为父母,想和自己的父母谈谈过往,却对和家庭无关的内容觉得难以启齿。
我们只是习惯于将好奇心更多地投放到陌生人那里罢了。
(2)
犹太人让诺的原型就是马克李维的父亲。
近期看的书,《朗读者》、《生存和命运》和这部小说,都是关于二战,似乎是种巧合,读书果然也是要看缘分的。
被纳粹德军占领的法国,一群以流亡法国的外国人为主组织起来,以地下、恐怖的形式反抗德国和色当傀儡政府。他们在取得一系列的成功之后,很多人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毕竟,这些反抗行动类似于飞蛾扑火的自杀行为。这其中大多数都是20岁不到的年轻孩子。
他们声称牺牲是值得的,他们内心应该也是这样以为的,所以能够毫不犹豫地走向危险和死亡。但是历史总是那么无情,最后当老奸巨猾的警察布下天罗地网,要将他们一网打尽,眼线第一时间向反抗组织的上级汇报时,法国人因为他们外国人的身份无情地抛弃他们,任他们遭受致命打击,不施以任何援手,任其自生自灭。
他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啊!
历史无情地嘲笑了这些热爱法国的异乡人。历史无情地嘲弄了信仰。
马克李维有意淡化这些背叛的行为,可是我觉得这才是他想强调的重点。其实有什么呢?历史长河中,如此这般,老调重弹而已。
(3)
不知不觉间,自己竟然已经看过马克不少作品。这一部,马克李维主题先行,看起来总觉得有点隔。
2000年《假如这是真的》
2001年《你在哪里》
2003年《七日永恒》
✔2004年《在另一种生命里》(《下一次》)
2006年《我的朋友我的爱人》
✔2007年《自由的孩子》,即《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
✔2008年《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
✔2009《第一日》
✔2009《第一夜》
✔2010年《偷影子的人》
2011年《伊斯坦布尔假期》
2012年《如果一切重来》
2013年《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
✔2014年《幸福的另一种含义》
✔2016年《他和她》
2016《倒悬的地平线》
我算不上李维粉,不过人家这一年至少一本的勤奋劲儿,还是应该尽量努力追追滴,毕竟人家这么有才还这么帅啊!
行走 学习 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