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讲的是一个印度老爹,曾是全国摔跤冠军,一心想着生个儿子继承自己的摔跤事业。然而天不遂人愿,老爹虽然用尽偏方,还是一连生了好几个女儿。但这个老爹不甘心,他从女儿胖揍隔壁男生看出了女儿的天赋,毅然决然逼着女儿每天早起锻炼、穿男孩衣服、在女儿再三哀求下剪了她们的头发。在周围人的嘲笑声中,把女儿一步步培养成了摔跤冠军。
电影套路和弱智的地方很多,最套路的地方,是为了衬托父亲形象,强行黑了女儿在国家队的摔跤教练。另外,不知是剪了还是怎么的,居然没看到热闹的印度歌舞。但总体来说非常热血和温情,体现了梦想的伟大,也体现了竞技体育的残酷与美。
一片好评声中,这部电影也有一些争议。有人说这个电影三观不正。它反应的价值观是:子女是父母的产物,所以子女的人生必然由父母做主。更有人愤怒指出,这个电影宣扬让「女儿沦为父亲梦想的奴隶」。
父母到底有没有权力,让女儿代替他们完成自己未竟的愿望呢?
这事细究起来,也属于「首先你得有一个……」系列。首先你得有个女朋友、然后你得有个老婆、然后你得有个女儿。这些我都有了,可是,然后,你得有个梦想,而且还是未竟的梦想,这……
仔细想想,我还真没什么未竟的梦想。当然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理想,但这些理想都是很个人的,完成完不成,好像也没什么重要的关系,不会影响到家国兴亡宇宙安危,更不需要我女儿去帮我完成。想到这里,我倒是有些羡慕起那个有梦想的印度老爹来了。
先不说父亲有没有权力让女儿替自己完成梦想,单就梦想这件事本身,估计今天中国的很多家长就不一定有。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说上海私立学校的幼升小,几十个名额,几千人排队,家长和孩子同时进考场,家长不合格,孩子也录取不了。学校考察家长的职业、收入和文化课水平,这个略过不提,关键还要看家长的身材,太胖的不要,因为说明这个家长缺乏自制力。看到这里,吓得我赶紧去报了一个健身班。据说香港更夸张,从怀孕开始,很多妈妈就让肚子里的孩子练英语听力了,全然不顾孩子会不会吓得不敢出来。
这些家长与其说有什么梦想需要子女去完成,不如说担心子女会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他们哪有让子女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霸气,一个个都诚惶诚恐的,担心自己拖了子女后腿。
那万一父母真的有很重要的未竟的理想,能不能让子女去完成呢?对于这个问题,围观群众的观点其实也有些矛盾。比如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老师,无暇顾及儿女情长,一心为复国大业辛苦奔走,最后连父亲慕容博都在扫地僧的感召下放下执念出了家,他却怎么也不肯放下,落了个发疯的下场。看到慕容复的命运,很多人会唏嘘感慨,父母未竟的使命害人一生。可转眼到了美剧《权力的游戏》,观众看到为光复冬临城奋斗的史塔克家族的小辈们,苏珊啊,布兰啊,艾丽娅啊,又觉得人家年轻有为了。区别在哪里?就是这么偏心啊。
家庭治疗里,有一个理论叫派遣理论,说的是有时候父母会把没有完成的使命交给孩子。孩子在得到许可和鼓励后,会带着这样的使命去家庭以外的世界。他会把努力完成父母派遣的使命当作自己重要的人生目标。如果背离了这个目标,他会觉得自己背叛了家庭。旁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安排对孩子并不公平,尤其当家族的使命对孩子并没有明显好处。但孩子却乐于接受这样的使命。它显示了自己对父母的忠诚,是孩子和父母维系情感关系的纽带,甚至,它还是孩子最初生活意义感的来源。
当然,这样的派遣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总体来说,旁人和家庭对这件事的认识并不相同。而这种差别,也正构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边界。曾经有个纪录片,讲的是日本寿司之神的故事。寿司之神有个儿子,从小就知道自己会子承父业,而他的训练也都被限制在如何把寿司做得更好上。这件事从旁人看来觉得多少有些残忍:孩子从小就被剥夺了人生的可能性。但寿司之神的儿子自己却不这么想,他觉得能继承父亲的事业,是自己的荣光。
心理咨询的祖师爷弗洛伊德是另一个家族派遣的生动案例。弗洛伊德在自己的小女儿安娜身上实验了精神分析式的教育。即使安娜成绩突出,弗洛伊德仍然没让她读高中,因为「精神分析的训练不需要在学校完成」。这让她丧失了接受一流文理教育的机会。从18岁开始,安娜就成了父亲的秘书,22岁,她开始作为「病人」接受父亲的精神分析,这样的分析持续了好多年。她不得不在分析中向父亲袒露很多隐秘的幻想。弗洛伊德生病后,她又成了弗洛伊德的专职护士,也成了父亲思想的整理者和精神分析协会的继承人。作为学者,她发展了父亲所忽略的儿童精神分析领域。作为女儿,「她一直忠诚于自己的父亲,忠诚于父亲的事业和信仰。她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却不断从父亲的兴趣中寻求愉悦感,最终为自己找到了成功和喜悦。」当然代价是,她终身未婚。
该怎么评价这样的家族派遣任务呢?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女儿为父亲做出的牺牲太不值得了,觉得孩子应该不受限制,过上自由的生活。其实我也这么想。但关键是,女儿认同了父亲的理想,她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就是她的选择。而那些想要孩子获得自由的父母,会不会也是因为自己受限太多、牺牲太多,而把「自由自在地生活」当作一个未完成的梦想,派遣给了自己的孩子呢?
直到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觉得家族派遣之类的事,与我无关。但我现在想起来了。我小时候,我妈妈总爱跟我讲她的故事。她6岁那年,外公去世了,家里有两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是遗腹子。那时候,村里办了小学,老师专门到家里跟外婆说,要让孩子去上学。妈妈躲在隔壁听到了,给自己缝了小书包,却在上学的路上让外婆给拦了下来,拖回了家。外婆重男轻女,觉得女孩子读书没什么用。更深的原因是,家里没有男人,弟弟妹妹都需要我妈妈照顾。没有读过书成了我妈一辈子的遗憾。
后来,为了我的教育,我妈坚持送我到市里读初中。又后来,我读了重点高中、本科、硕士,又去念了个博士。我一直觉得这是我自己的选择,直到有一天,我妈妈去银行填一个单子,她跟那个嘲笑她不会写字的银行柜员说:
「虽然我没读过书,但是我儿子是博士。」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读的书里,有一部分,是为她读的。
妈妈,你还有什么未完成的愿望吗?请让儿子来替你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