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腰,先贤的经典论述有“腰为轴,主宰于腰”。“腰为 ”。“活似车轮”。“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腰为太极拳体用结合之主宰,是体内“九曲珠”中间那颗大珠子,位居中央,是体之中枢。拳家无不奉主宰而刻意修炼,但多摸不到要领。苦恼着不少拳家。
腰是拳之主宰,也是人类日常生产劳动,行动坐卧走之主宰。不练拳习武,仅有一个腰板,缺少灵活性,遇意外之事往往受制。练武之人刻意重视腰部的训练,是有道理的。如何进行腰部的训练,是拳家练好太极拳的关键。
在行功练拳时,一味在腰上用功,举手提足以腰坐之带之,初始练拳用腰不算大错,但易走弯路。最佳练法应在明师指导下练习空腰,否则拳难以练好,周身也很难松下来。我们进行双人对练推手时,聪明的拳家都知道“抢中”“藏中”。所谓“抢中”,就是双方接手,聪明的拳家抢占对方中央部位,“吃”住对方,给对方以威胁。所谓“藏中”,中两人较技将自己中央部位的腰藏起来,或者移到离开对方进攻腰部的劲头。如果此时你还教条的搬用“主宰于腰”,等于送给对手一个实实在在的身体躯干,也实实在在地被打翻在地。
由此可知,此时拳家不应该有腰。准确的说要空腰,也就是没有腰。拳论说“腰隙”、“腰间”,且在前加上十分重要的形容词,“命意源头”,让后来练家“刻意留心”。留心什么“腰间”?隙者,空也;间者,没有也。空间、时间、房间,都是空的,练家不可不察,拳家不可不悟。空腰是命意源头,源头乃是发源地。写到此,使我想起京城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老师,他的腰是一个没有底的大深洞,无边的大深坑,你永远摸不到他的腰。按照太极阴阳学说,拳家行拳只有五个点,即顶、双手和双脚。躯干呢,按照拳理拳法要求,没有躯干。准确地形容,肩以下膝以上,胸腹部位空,拳者感觉没有躯干。有拳家形容,胸腹是提着的灯笼,对方触摸也确实摸不着东西。
请输入图片描述
其实松腰的方法有很多,可能你去拜师,每个师傅叫的都不同,这里只介绍三种经过比对后,多数人觉得效果比较好的方法。
第一种松腰法:上下蹲起
上下蹲起法(亦称面壁蹲墙法)是太极拳松透形体的关键一环,是一项全身性的均匀运动,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便捷之法。
基本动作: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如此反复多次。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
特别说明: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身体的姿势和两脚的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扶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
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两脚并拢,脚尖抵墙,完成上下蹲起动作,每次下蹲以30个为一组,每天至少要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
第二种松腰法:直腿坐
直腿坐松腰法主要目的是打开命门之窍,进而帮助我们尽快松腰。
基本姿势: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腰要向后放松,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着向后去,下颔回收,玉枕微上提,这样头就比较正了。这些就是对外在形态上的要求。
特别说明:直腿坐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一个穴位——腰俞(在骶骨裂孔处)即骶椎和尾椎交界处,那里是腰的气血流注的地方。在身体弯曲的时候,一吸气,腰要向后放松后凸,一呼气放松之后,再注意骨盆中的股骨头、髂骨向外张,骶骨往后凸。还要注意胯关节,即腿部肌肉作内旋或外旋用力,然后放松,体会哪块肌肉在动。
另外要注意大腿股四头肌使劲往回一缩再一放松,再配合着会阴一缩一放,脚尖还可以配合着一跷一点。经常这样做,一方面了加强会阴收缩向腰部集中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大腿根部的肌肉群放松。
第三种松腰法:行走松腰
行走人人都会,但是,通过行走松腰,则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行走松腰法,可有效的促进我们的生命活力,实现身心健康。
基本姿势:保持上身与地面垂直的姿势,不要前俯后仰,将体重慢慢放松地移到后腿,在体重移动的同时,前腿随着渐渐地放松并被动地提起脚跟,使脚尖点地,直到将体重完全移至后腿,前脚完全放松,腰部骶椎呈后凸的弯状。
随之,体重移向前腿。依然保持上身与地面呈垂直状的姿势,在将体重慢慢前移到前腿。在体重前移的同时,后腿逐渐地随之放松并拖得脚跟提起,使得脚尖点地。直至将体重完全移至前腿,后脚完全放松,腰部呈竖直状。在行走的过程中,最好能不间断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