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1学会倾听
有效地倾听:从某种意义上讲,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反过来说,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
从总体上来看,说者发出的信息越来越重要,可是听者接收的信息却越来越少、越来越零散。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模式拼接能力: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并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的模式。
模式拼接能力并非全然无用,但有很大的副作用。
不断收集、整理、修正自己的判定类知识,就好像是为自己编织一张“滤网”,以阻止无效的概念类知识的进入。
在了解“应该做什么”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最不应该做的是什么”。
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善于控制自己、随性发出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
牢记————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预期”,其实只不过是猜想“讲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但这个运用“多余”脑力做出的动作却有诸多好处。首先,它将自动增强听者的注意力;其次,它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最后,它能使听者“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信息。
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生活中有多少原本认真的交谈最终变成了激烈的争吵。发生这种情况固然有说者的问题,但更常被忽略却又更为重要的是,听者没有给出恰当的反应——该确认的时候却武断地下了定论,该回应的时候却示以沉默,说者兴高采烈的时候听者却意兴阑珊,说者努力论证的时候听者却过早开始反驳……
2说与不说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有人听,就说明自己所处的状态;话说了,别人却“听而不闻”,甚至有(对自己来说意外的)异常反应,就说明自己积累得还不够。积累得不够就接着攒罢。我一直觉得“攒人品”的说法不仅是有趣的,还是相当精巧的。
在分享知识的时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正确的;而在日常交流中,这个原则的适用性非常差。
3共生状态
我们必须让自己脱离思想上的共生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不断寻求真相,而寻求真相离不开讨论。
讨论的原则:1.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2.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3.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者理解。
4正确复述
在沟通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某个参与者而导致“有效沟通根本不可能达成”。
5勤于反思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时刻保持警惕。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经常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耐心等待以获得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