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18.4.17,晚上5.47,先记录一部分。
今日培训
今天下午参加了一个演讲培训,对于已经参加过龙兄的演讲培训的人来说,我很难再去投入到另一个人的课程中,不过还是努力让自己融入,去吸收学习,就今天培训师的演讲来看,他做到了几点:
1.和听众产生链接,互动,“是”用拍手回答
2.用报站法开始培训,讲五点,分别是…
3.提炼关键词作为知识点,如三部曲,三个拳头等
正式培训中,他从五个方面讲到肢体语言:
眼神交流、脸部表情、手势、舞台走位、躯干摆动
1.眼神交流。用了“圈❌游戏”,说明要和观众频繁进行眼神交流,并且提醒要关注你的眼神死角(用走动和开场先互动死角观众避免)
这里提到了开场静默扫视一圈,为了稳场。
2.脸部表情。用了他朋友的案例,说明“场景,表情,内容要一致协调。”
3.手势。讲到了话筒的握势,三个拳头技巧,以及传递话筒时的方法。用了互动法
4.舞台走位。直接演示坏的和好的对比,用三部曲法走动,保证不把背面完全给观众。
5.躯干摆动。用了“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直接举例演示,综合五点内容。
总的来说,这五点能够大致应付最基本的演讲,不过在过程中对于手势的几大区域没有提到,也没有过多地讲解到演讲过程中情节和舞台走动、肢体表现的结合,不过有幸在后半段的一对一督导中看到了。
总体来说,这位培训师的内容还是比较精彩的,但是幽默的地方没有和观众产生笑点有些冷场,而过程中他的口齿习惯似乎还是没有完全改掉,这点也许他也还在不断联系改进。
对我来说,今天的场子我还是会有些紧张,即使我有很多理论基础,但是实践依旧太少…
今日手绘课
这个构图,感觉听完课,画完,还是一点没用,没有勤学苦练那…
今日放松
今天终于有时间玩个手帐啦,一片绿色的五月
今日阅读
摘记
上面的灰浆已经有五十年历史,据说它愈经久愈牢固;就是这一种话,人们最爱反复说,不管它们对不对。这种话的本身也愈经久而愈牢固了,必需用瓦刀一再猛击之,才能粉碎它,使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不再说这种话。
我很好奇,想知道我那个大气泡在新冰那儿占了什么位置,我挖起了一块有中型气泡的冰块来,把它的底朝了天。在气泡之下和周围已经结了一层新的冰,所以气泡是在两片冰的中间;它全部是在下层中间的,却又贴近上层,扁平的,也许有点像扁豆形,圆边,深四分之一英寸,直径四英寸;我惊奇地发现,就在气泡的下面,冰溶化得很有规则,像一只倒置的茶托,在中央八分之五英寸的高度,水和气泡之间有着一个薄薄的分界线,薄得还不到一英寸的八分之一,在许多地方,这分界线中的小气泡向下爆裂,也许在最大的直径一英尺的气泡底下完全是没有冰的。我恍然大悟了,我第一次看到的附在冰下面的小气泡现在也给冻入了冰块中,们每一个都不同程度在下面对冰块起了取火镜的作用,要融化冰块
思考与感悟
今天又跳过了一个章节(完全看不下去,不知道在说什么),到了作者搬家重新造房子的这段,里面包括了作者如何一点一点垒起烟囱,涂好墙面,想分享一段内容:
“上面的灰浆已经有五十年历史,据说它愈经久愈牢固;就是这一种话,人们最爱反复说,不管它们对不对。这种话的本身也愈经久而愈牢固了,必需用瓦刀一再猛击之,才能粉碎它,使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不再说这种话。”
这段话,很有感触,清明去扫墓,有很多仪式需要一个个进行,在场的小朋友就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老人们马上回答,这是老祖宗的习俗,我们只管遵守就行了,具体为什么,我们也不用知道。
确实,很多习俗我们不知道,但也需要跟着大人一起去做,这对大人来说,是应该。但对求知欲很强的孩子们来说,这个回答显然不太令人满意。现在孩子们从小学习各种知识,而且对于传统文化,更是通过各种渠道在渗透给他们,希望他们不仅知其然,更要只其所以然。所以这个时候,在体验过程中告诉他们所以然特别重要,这能保留住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大人的角度思考,老祖宗传下来的都是精华吗?其实也不是,很多老祖宗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去承袭,而一些糟粕,我们则要及时去除,比如清明烧锡箔这点,不仅破坏了空气,而且还造成了很多土地和环境的问题,这个习俗就应该被停止,改用新的方式去祭奠,毕竟,即使他们到了另一个世界,祭奠的方式也不应该仅限于物质的。
所以对于旧习俗,习以为常的东西,孩子要保留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大人则要葆有质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