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见钢琴的声音,是十几年前跟父母一起回家时路过琴行时。说起来有点俗套,但是第一次听到钢琴的声音我确实完全被震惊到了,我愣了一会然后兴奋并且好奇问我的父亲这是什么声音,我已经忘了他的表情,但我记得他说的是:钢琴。
父母望子成龙,在确认了我完全被钢琴迷住之后,第二个月,就带我去当时我们市唯一的一家琴行定了一台较好的钢琴(在这里我对我的父母表示感谢)。
我的第一位钢琴老师姓唐,是位艺术学院刚毕业的女学生,是她带我入了音乐的大门,也带我入了所谓高雅艺术的大门,虽然我一直是个俗人、老粗。在短暂快乐的钢琴入门之旅后,父母为了让我能够更好的成长,将我送去一位在我们当地所谓的更有名气、更有权威的老师那里。
那位老师姓郑,一位四十多岁的声乐及钢琴教师,让现在的我不带任何痛苦回忆和偏见的说,我认为她更像是音乐屠夫而不是音乐教师。跟着她学习钢琴的过程,完全是压迫而没有引导和兴趣,功利的成分更多,与现在的教育制度有些相似。没有兴趣与乐趣,只有考级,在她的成功引导和当年的特长生加分的政府政策下,我的父母的观念也慢慢改变,从开始单纯培养我的兴趣和视野转变为如何把弹钢琴这项特长对我未来发展的利益做到最大化,目的变了,过程也就变了。
每天固定时间练琴两小时,除考级曲目及《哈农》外禁练,乱弹自己创造曲目加练。每周上课时间展示一周练习成果,轮指错,直接打手,加赠郑老师痛骂及口水喷一脸一次。弹错音,直接打手,加赠郑老师痛骂及口水喷脸一次。背曲出现失误,在原有基础上加赠郑老师拎耳怒吼及口水浴一次。我清楚的记得的是,考6级的前几天,我躺在床上哭了,我妈问我是不是不想练琴,那时候小,不敢说是,只得流着泪躺在床上默默摇了摇头。
在这样的练习,学习,年终考级,练习,学习,年终考级往返循环后,我来到了8级,我15岁了,我已经抽了人生的第一口烟了,而且我快上高中了,空闲时间也不多了,我打死也不练钢琴了,我绝对不要再不停地练习练习练习了,我一点兴趣都没有了。我以为我一点兴趣都没有了。后来,每天的两小时变成了偶尔的玩玩,玩玩钢琴,娱乐娱乐。
上了高中开始,便很少碰琴了。上了大学去了天津,便更不再碰钢琴了。直到休学的那一年,我在合肥的一家酒吧打工,酒吧的正中有一台YAMAHA的三角钢琴,偶尔一次去的早,正好遇见菲律宾乐队的吉他手在连琴,静静听了一会觉得一般,一时兴起于是也打印了几份当年最喜欢的琴谱每天提早去酒吧练习,想弹什么就弹什么,想怎么练就怎么练,空无一人的酒吧里我就是这里的莫扎特。我感觉,我好像又爱上钢琴了,或者说,我的潜意识里,我一直都爱玩钢琴。
突然有一天晚上,乐队的吉他手不弹吉他,去表演钢琴了,可能是练好的一首自己满意的曲子吧,看着他满脸笑意随意的弹着,酒吧里喝酒聊天的客人们随意的坐着随意的听着随意的笑着,我突然想明白了,原来,乐器和音乐的存在意义和本质是带给人们欢乐啊!
很多本质上是带给人们欢乐,和乐趣的事情,在当今的功利社会下已经完全变味了,兴趣和乐趣是什么?能当饭吃吗?没有任何事比你以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前途重要,哪怕你哭着顿顿吃鲍鱼,也不准你开开心心的狼吞虎咽白米饭。
其实我还是很感谢我的父母的,最起码他们爽快的给我买钢琴学钢琴的初衷,是为了让我以后的兴趣更广泛眼界和审美更开阔,活着更有乐趣,而不是最后的把钢琴特长在现实社会中对我的利益发挥到最大化。
也许第一个家长来说我的父母没动心,第二个家长来告诉我的父母孩子把钢琴考级考好了以后能怎么样加分怎么样吃香我的父母没动心,但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抱着为所谓的为以后好的心态来劝我的父母,我的父母的观念就慢慢的就变了,变成了及时你学的再差你把考级考过了以后再某某单位里老板要提拔人时你还比别人有项特长,有项可以拿出证书来的东西。我并不怪我的父母,我感谢他们。没有他们,我到现在可能连钢琴都没摸过。
我幻想过很多有关生活的美好时刻,其中有一幕就是:一个不大的家,一个凉爽的初秋,我的妻子接回我们的孩子,吃完简单的晚饭,在温暖昏黄的灯光下,我用着不那么标准的指法,我弹出的音色不那么完美,我的轮指有一点小失误,但是没关系,我轻松随意而又认真的弹着,我不需要证明给任何人看。我很满足,因为你看,钢琴边柔软的沙发上,我的妻子抱着我的孩子,因为我的小失误和错音,笑的比我还开心。
(来自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乐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