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智慧网络学习初级二期 李俊 坚持分享第29天 2021.1.14
如何将孩子的问题转化成成长的契机
从焦点角度去看,没有所谓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孩子成长的契机到了,太多的时候,如家长不会知道是契机,问题就来了。我们白白错失了很多良机,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是最容易改变的,孩子是有内疚之心的,因为每个人都想更好,每个人都想成为父母的骄傲,孩子比谁都难受,看似他吊儿郎当,不在意,其实是怕父母唠叨,通常我们看到他那个样子就更生气了。
其实孩子内心是很纠结,挣扎的。孩子出现问题不要大发雷霆,批评指责就错失了良机,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要稳住自己。不然一个成长的良机就错失了,这一步没有做到,后面的问题,很难成为成长契机,可能会恶性循环。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当家长看到孩子有一点毛病和问题出现的时候,就会想到他前面很多很多的问题,连到一块儿就会勃然大怒,贴个标签“你就是稀泥扶不上墙,无可救药了”!本来孩子还有内疚之心,一听你这么说,立刻蹦了起来:“你能!你行!我不行可以了吧,我就这样,破罐破摔!”
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大发雷霆呢?很多时候,家长认为孩子需要学习需要成长,其实家长也需要学习成长,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怎么样做才好,“稳”是改变孩子的定海神针,遇事憋三秒,让真相飞一会儿,每一个孩子都想更好。每个人都有他的道理和难处,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也有他的难处,他不想跟你说,是因为说了之后,你开始评判、指责、说教,让他的情绪状态更加糟糕,没有“稳”,就没有成长契机。
一、换位思考
假如我们是孩子,考试成绩落后了,退步了,一回到家,妈妈问成绩,爸爸黑着脸,我们感觉父母是爱自己还是爱成绩,以后还敢跟父母说成绩吗?孩子想把内心想法说出来吗?内心烦,情绪又糟,还有能力改变现状吗?
孩子一方面内疚自责,父母在给他扣上不努力,不好好学习的标签。情绪内耗了,精力内耗了,不仅仅没有帮助的孩子,反而是雪上加霜。当情绪很糟,孩子不可能去改变。只有孩子感受到爱、接纳、理解、欣赏、鼓励,以及他的努力被看到,他才会改变。
二、什么样的状态孩子才愿意与家长合作
回家之后,爸爸妈妈要关注孩子本身,关注他的情绪,对他的努力表示欣赏,先让他冷静一会儿,理解他,争取他的意见再聊。
如:
“这次成绩下来,爸爸妈妈知道你也不好受,毕竟之前你也这么努力”。
这就是共情,先说出他的内心感受,士为知己者死。当孩子感觉到被理解之后,他立即就有了想改变,有想诉说的愿望。说话靠心不靠嘴,我们一定要发自内心,说真话,真情出来,跟孩子的合作良性沟通就开始了。换位思考之后,家长的情绪就稳定下来了,真诚的表达,发自内心真诚的理解,看到孩子的努力,接纳他的状态。明白,他才比谁都难过呢,想到这些就能稳住。遇到事情,大脑先出来三句话:
1、孩子也不容易。
2、孩子也想更好。
3、稳住是改变的定海神针。
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并且相信这一次的问题可能会成为他成长的契机,亲子关系大于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大于教育内容。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你说的内容再对,再说我都是为了你好没用,孩子根本不听,他只听跟他关系好的人说的,关系不好,他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家长通常把问题看成毒蛇猛兽。其实孩子出现状况了,是在推动我们去学习、改变现状,才能让后续的亲子关系得以改善,家庭环境才得以转变,让孩子后续的成长有很大的不同。要不是有了问题,我们会这样吗?成绩有问题才有机会探讨学习方法,孩子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牢固,出现问题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提醒孩子要去学习某项技能才会越来越完善,感谢问题出现,让我们知道孩子有哪些方向需要去改善和调整,一起去努力改变现状。现在不出现,将来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如果与问题对抗就是内耗,要想把问题转化成成长的契机,就要感谢问题的出现,孩子成长的契机,机会又出现了,这样才不会内耗,把内耗的精力要放在解决问题上,与孩子的问题做朋友,视问题为善意的提醒。
如何去转变呢?学会放手放权,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听孩子怎么说,要倾听,才有改变的动力和愿望。问孩子,不要急着去表态,你一说孩子就不说了。
家长不能唠叨太能说不断的说越说越糟糕,相信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相信孩子也想更好,相信孩子是有更好的能力的。我们可以这么问,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呢?妈妈想知道,也许孩子会说不知道,有消极情绪时我们要稳住,很正常,或许他真的没想好。或许跟你的关系还没有建立,还不信任你,这时依然要稳住。可以很温和的问他,试着想一想呢,可能会想到什么?关于这件事你的态度是什么?
只要孩子张口转变的机会就来了,或者不说,可能是时机不对,孩子情绪还没有处理好,还有可能是关系不好。我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孩子才是真理解。有可能孩子真的不知道,我们要学会等待,仍然需要稳住自己。当孩子愿意说了,要更多的倾听,不要打断,让孩子把话说完,有时家长不等孩子说完就开始指责,评判,勃然大怒,去抓狂,就是孩子就看冷静的看着你,情绪激动,歇斯底里。有时孩子也会开始暴跳如雷。倾听,换位感受,理解孩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听出来他在乎的是什么,他在乎的地方才愿意改变,但我们也不要太自恋,以为我们一定听懂了,我们认为听明白了,那是我们认为的,不一定是对的。
征求孩子的意思,“你刚才说的是意思是……,对吗?他认为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你以为的都没用,注意听出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关注正向,因为当你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听出来孩子善意的提醒,他哪些做的不错,成为帮助他成长的资源。听的时候不评判,不上来就知道提建议,不以改变为目的,不做道德评判,听出来他想要的是什么?孩子相对成功的地方是什么?合适的时候反馈给孩子。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其实他的内心是沮丧的,当他开始被欣赏,被认可,被看到,他的力量就开始复苏了。探索成功经验会给他带来自信和力量,他想要的是什么?接下来探讨努力的方向,努力的点是什么?让孩子详细的描绘他未来想要的内容,当他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与梦想,就有了力量,才会有改变的动力。让孩子自己描绘,不是你帮他。当一个人明确要去的方向时,他整个人都会不一样,问题也已经朝着成长的奇迹前进一大步了。
从问题到成长奇迹,我们已经为他定好位了,接下来就和孩子一起探讨。比如孩子想考出好成绩,问他有哪些资源可以帮助他实现自己想要的?要取得好成绩,每一科大概多少分啊?怎样实现他想要的未来?以前没有没有学习相对好的时候,以前是怎么学的?当时都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当时的学习态度是什么样的?哪一门学科比较好?是怎么学的?是什么因素让这门学科学得比较好?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到数学上来?
以前有没有数学学得好的时候呢?是怎么学的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是你佩服的?他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处理啊?改变现状的方法也就有了,让孩子自己说参与进来他才记得住,接下来怎么去行动可以写一写。
问题变成了学习技能的机会,就此学会了新的技能新的能力。稳住,相信孩子。不清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预设,相信孩子,有他的道理和难处,同时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孩子遇到成绩考得不好时,是什么样的感受?想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才愿意跟父母说,什么状态和态度,我们会放心的跟父母聊,我们都要去想去思考。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个标签,相信问题只是问题,孩子不等于问题,问题是问题,孩子是孩子,并不因为某个行为不好,就认为孩子是问题孩子。遇到问题并不一定是坏事,他可能在善意提醒我们哪些地方需要改变和调整了,把问题当成是成长的契机,机会到了,接下来朝向解决,而不是抱怨,去指责,去内耗,翻原因。
当我们和孩子的情绪都稳定下来,跟孩子去做合作式的沟通对话,理解孩子,表达对孩子的理解,相信孩子有他的道理,然后交流怎样会更好。当孩子被理解信任后,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了,稳住了,这时孩子才愿意跟你聊。
真相往往隐藏于他说的话之后,我们一定要听他说,不听他说就不知道真相在哪。同时我们要牢记自己的初心是让孩子有改变,而不是去纠错,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那对孩子成长是没有任何的帮助。学会了下次就可以很好的处理了,通过交流,孩子意识到该去学什么,让孩子描绘当他拥有这样的能力,他会怎么样?他以前有没有处理好的的时候?怎么处理的?他仰慕的一个偶像,像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怎么做。最后落实到行动上,怎样去锻炼这种能力。
切记: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会不会用,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课后反思:
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我经常就是太着急了,急于打断他说的话,急着给建议,给方法。总以为自己说的是对的,都是为了他好,让他按照我说的方法做。不停地唠叨,反复的重复,一遍遍的说。孩子很烦,也不愿意改变。因为孩子没有参与,我没有听孩子怎么说,总是急着说自己想说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讲得很爽,但是孩子是不是听得很爽呢?有可能一句也没听进去。说话太快,不听孩子的想法,急于表达自己的,急着下结论,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孩子在关系中持续的被否定,批评,忽略,他就会自我封闭,跟我对抗。
急着去证明孩子是错的,我是对的。孩子的内在一定是自卑的,没有价值感的,没有力量。以后再跟孩子沟通之前要思考:我的初心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怎么说,他才能听得进去。此时是跟孩子沟通的好时机吗?他的情绪是不是稳定?我此时的情绪稳定吗,适合去沟通吗?
沟通时,我能否从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我的标准是主观还是客观?还是我的偏激,还是在释放我的愤怒情绪?《论语》里有一句: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生活中每一个负面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没有打开的心结,都有一个没有接纳的理念,都有一个没有满足的心愿。比如别人一提建议就不耐烦发火,潜在想法是他在否定我,说我不行。深层信念是如果我是错误的,就没有人喜欢我,我会失去一切的底层逻揖。内在的愿望是渴望被关爱和被看见。当我们能找到每个负面情绪背后的初始信念,再去检视修正,我们将创造一个全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