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字茂弘,琅玡临沂人。东晋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来还一直扶持着司马睿。
王导年少时就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在王导十四岁时,陈留高士张公在见到他后非常惊奇,对他的从兄王敦说:“这个孩子的容貌气度,是将相之材。”可见王导拥有的"魅力"是多么大了!
而我学到的琅琊王氏中基本上每一个都爱好书法,王导也不例外。王导擅长写行草他虽然学习的是钟繇、卫瓘的笔法,但是却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
而王导喜欢书法,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他在东迁之时,把钟繇的《宣示表》缝入袖中,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可欠她对书法的重视与热爱了。同时他也常教诲家族中人要尊重书法,他的堂侄“书圣”王羲之,堂侄孙王献之,都是大书法家。
王导,似乎把他的一生都托付给了政治,他的故事都跟政治跟朝廷有关联。虽然我没有怎么接触过政事,但是我仍然知道王导,可是当时东晋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臣。
因为王导性情谦和宽厚,而且还有着恻隐,仁爱的心,还善于体察人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并且化解矛盾,做到和睦共处。(可见王导是多么的谦虚呀!)而王导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性,就是能在一个乱世当中迅速地收集人心,收揽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他们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虽然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但是王导等一帮人在默默地化解这些矛盾,而他们知道如果不能调解好这种矛盾,就不可能建立东晋。
终于在一番努力之下,化解了矛盾,王导等到了司马睿即皇帝位,建立东晋。在百官朝贺时,司马睿再三请王导这个大功臣同坐御床受贺,王导再三辞让,不敢当,说道:“如果太阳也和地下万物一样,那么老百姓该到哪里沐浴光辉呢?”司马睿这才作罢(此为《晋书》记载。《世说新语·宠礼》只说是"元会"),封了王导一个大官,而后来,王导又因平定叛乱而再次升官。
说王导是一个将生命托付给了政治的人,但是,他也为教育付出了很多。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乱世,各地学校因为战争不断,所以一直没有一个好学校。王导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后上书,认为“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通过建学校来教礼仪道德、并可以以此招揽更多人才,名士,降低浮躁的风气。最终就可以达成司马睿的“中兴”之业。司马睿览奏后,颇为听信王导的这个建议。在这件事中不仅能看到王导在政治方面是多么的有头脑,又能看出是多么的关心教育,而且在最后一句当中,还可以看出当时司马睿对于王导的信任。王导,不愧是东晋必不可少的大臣!
我非常欣赏琅琊王氏当中的每一个人,但是他们也不是完美的。
很快就迎来了王敦之乱......
司马睿登帝位以后,不满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势力。(对此,我并不是很赞同 。但是也有可能是司马睿对王导的热情逐渐消减后,然后又受到他们家族在当时的影响力的打击,所以才想要消弱他们的势力)司马睿颖用了另外两人作为心腹。引并且暗中作军事布置,将流民组成军队,分驻合肥、淮阴,虽然说是北讨石勒,实际上是对付王敦。王导因此被疏远。(王敦本来就反对刘隗、刁协,再加上王导被疏远,刚好加上替王导"报仇"的借口,王敦攻入了建康,杀了刁协,而刘隗逃奔石勒,)虽然王导被疏远但他仍然不紧不慢,没有为此事而大惊失色。王导也是一个沉的住心的人呐!而在王敦反叛时,王导害怕王敦反叛牵连到整个琅琊王氏,所以就率族中子弟每天到台阁处等待议罪领罚。司马睿见王导态度诚恳,而平日还十分忠诚正直,于是召见了他。王导叩首答谢说:“叛臣贼子,哪个朝代没有呢,但想不到会出在我们王氏家族中。”前面刚刚说过王导是一个谦虚的人,果然,他的确是一个不张扬的人。
成第即位,仍然没有放弃王导( 仍然重视着他),当他知道王导穿衣不同时穿两件帛衣,而家中也没有储蓄很多粮食后,立马给他供私人开支。而当王导体弱患病,出席不了朝会,成帝就亲自到他府中,置酒设乐,成帝就是这样敬重尊崇他。
人人都有情感,王导更不例外。他对于长子的情谊更是让人感动。
王导的长子,王悦是一个谨慎并且谦和的人。非常孝顺, 每次都会在父亲回尚书台时帮父亲整理箱子,并且还会跟随在附近车后相送。王悦去世后,王导回尚书台,上车后一直哭到尚书台门口,痛不欲生。
王导为了政治付出很多,他也从来不忘教育,情谊,他是一个将一生都托付给了政治的伟大的政治家与书法家——王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