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疗圈有件大事,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先生因心肌梗塞离世,享年44岁。
44岁是一个什么样的年纪。人到盛年,奋斗了这么多年,积累了一些资本,有过自己的成就,想再给自己一点时间去努力实践一个梦想,实现了那就是成功。实现不了,那可能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做到了XX公司的XX总监。
所以他选择了创业,因为只有创业才可以足够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梦想。
不管怎么说,给人打工和给自己做事终究是两个概念。
自从李总理在创业大街说过“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在奔波于找项目找合伙人的脑电波或道路上。有点钱的想进来投点钱获得比股市、房产等更大的收益,有点地位的也参一脚,搞个**顾问当当,跟一把互联网的风潮。在大公司做到一定的高级职位的老总们,开始探究自己未竟的梦想,决心去改变一些国家的现状。
很多人就是这么干起来移动医疗的。
移动医疗说着挺好听,但背后并非如此。
互联网圈除了早期的BAT之外,势头最猛的是滴滴,拿了BAT,Apple的投资,又有政府给开绿灯。然而滴滴从它出生那天一直提的共享经济,却在10.8,9的网约车新政的冲击下变得不再共享。有人预言它将从一个共享平台转型成一个非官方的出租车公司,又没有官方的安全加持,政策保障。所以滴滴出了强硬的“车费翻倍”“司机收入锐减”等诸如此类的回应,仿佛在告诉政府如果这样,那么你的百姓会受苦。那么政府会care吗?
移动医疗走进老百姓的生活里,是从在线挂号开始的,当有一天我们去医院看病不再需要凌晨起来去排队,高价找黄牛,只需要在特定的几个网站或APP上注册申请就可以挂到一些三甲医院,副主任级专家的号。我们被告知,医疗已经互联网化,会尽最大的努力让老百姓得到最公平公正的诊断和治疗。可昨天,我陪某某市人民医院的院长去协和看病,照样得托关系找专家,门前的黄牛依然络绎不绝。
我们这一代,从小就接触电脑,小学考试都有计算机这门科,老师要求你一分钟打50个以上的字,会盲打。告诉你,21世纪是属于计算机和英语的时代,不会这两样的人会被淘汰。所以我们从小到大都疯狂的打电脑,背英语,所以电脑一直不断的升级换代,英语也叫成了疯狂英语。我们从写信当笔友,到申请QQ当好友,到有了MSN,Skype认识国外的朋友,走到了今天全民微信的时代。每一个新认识的朋友,都会问一句,我加一下你微信?老外来中国也会主动申请一个微信方便交流。我们的通讯变得越来越移动,真的是随时随地。这是通讯工具的变革。
我们的知识获取方式也在改变,小时候不懂就差字典词典,到中学书桌上摊开一片的参考资料,到大学写论文去泡图书馆,查CNKI。CNKI,Web of Science等代替了我们小时候的字典词典,参考资料,他们把一本本的书,一篇篇的论文收入自己的库里,然后借助搜索工具让你获取知识。我们不需要带背着沉重的书本,只需要一个智能手机或者ipad就可以搞定。这是知识获取方式的变革。
滴滴等共享出行平台也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利用大数据将我们以往出门拦车,打电话订车的方式改变在手机上一键下单。所有的代替都是操作方式的更简单化。这是第一步,决定一个产品能不能被大众所接受。
第二步才是关键,用户能不能停留在你这个平台上。
春雨等在线问诊、挂号平台确实方便了大家找医院找医生,他们的信息整合给老百姓提供了便捷。我们在没有头绪的时候,很可能去下载一个春雨健康APP去问一下医生,但我们问完这个问题还会再回来春雨吗?说实话我是不会的,因为我已经去线下找到了医生,下一步我就直接跟他联系了。张锐先生的想法是用在线问诊的方式,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提升医疗系统效率,从而解决医疗资源错配的问题。我对他所进行的种种实践心生佩服。但是仅仅通过一个首诊,没有任何的病历支撑,就能改变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可能吗?
我想这就跟今天不同地区的房价分布是一样的。
优势资源集中于核心城市核心地段,这是多少年来的共识。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让非核心地区的人民异地享受到优势资源。在我看来,这一点,移动医疗圈还没有真正出现独角兽。
今天的滴滴如果涨价到跟出租车差不多的费用,但是本身又需要等车,无法实时获取发票,停留在这个平台的用户也自然会锐减。
我们谈创新,并不一定是颠覆。其实在中国这样政策背景比较浓重的国家,我们谈创新,在响应政策的号召下,以更方便用户使用为导向似乎更贴切。
我们在场的创业者,或者想进场的创业者,要铭记,创业不是吹牛皮,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你更早发现一个事实和现象,更好想到解决它,改善它的方案,然后去做。
创业会失败,会反复,会有看错方向,没做到的时候,会焦虑,担心人才,担心钱财,但既然进场了,那么就养好身体坚持下去。为后来者带来一些希望,也为中国的经济现状带来一些希望。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