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圻
仅仅因为拒绝一个微信公众账号的关注,十几年的闺蜜小文和小冉吵得不亦乐乎,差点闹掰了。
小文上周新开通了一个个人微信公众账号,发了一篇小短文,然后很兴奋,拼命转发朋友圈和同学群,让大家关注她,帮她转发文章,还附带发了N多红包。
我们很多朋友都不好意思拒绝她,一方面抢了人家的红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鼓励她,纷纷顺从她的要求点击了关注,转发了文章。
可是她最好的闺蜜小冉却出人意料地不予理睬,小文看到小冉无动于衷非常很生气,忍不住在群里向小冉喊话,好朋友里只有你没有关注我了,还能不能做朋友了?再不关注,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啊!
小冉仿佛也上了邪,直接在群里当面回复,关不关注是我的自由,我就是不关注你,你能咋地?真是一言不合当即开撕。
我们一堆吃瓜群众都觉得小冉小题大做,多大点事啊,不就是顺手点个关注吗,不到一秒钟的小事,还是多年的好友,至于在群里闹得沸沸扬扬的吗。好在最后还是小文先偃旗息鼓,没有做声了。但弄得群里的气氛瞬间不好了,我们呆在里面也觉得很尴尬。
线上的问题还需要线下解决,为了撮合她俩和好,我们周末约了一起吃饭,吃饭时俩人装作若无其事,看着她俩心情不错,我们借机引导小冉,不就是点击个关注吗,至于吗?遂了小文的心思不就得了。
小冉当即激动地说,做人干嘛人云亦云,只会当老好人?小文公众账号更新能不能坚持?发布的内容是不是我喜欢的?我就不能有自己选择资讯的权利吗,就因为是好朋友,我才当面拒绝,不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啊。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小冉说,你们听说过里根总统和哈佛大学的故事吗?讲得是1986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举行建校350周年,因为300周年校庆时曾邀请罗斯福总统出席,所以哈佛大学打算依照旧例邀请当时的总统里根出席并演讲。里根接到邀请欣然接受,但私下提出一个要求,希望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哈佛大学校长得到总统的回复后连忙将此事提到董事会上进行研究讨论。很快,董事会做出决定,给里根回了一封信,信中表示非常遗憾,因哈佛历来有以学术水平为唯一标准聘任教授和授予荣誉学位称号的制度,所以学校的董事会、校长、教授会鉴于本校学术声誉的尊严,断然拒绝了总统先生的请求。
里根因此也没有参加哈佛的350周年校庆。但是此事后来却被传为佳话。因为人们认为哈佛大学没有因为里根是总统的身份而放弃尊严和原则。
我们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应如此。拒绝关注小文的账号只是我个人资讯选择的爱好,但是并不影响我和小文继续做朋友,好好写文章,说不定后面就关注了呢。
听完小冉的长篇大论,小文说,你早说啊,那样我就理解了,我也有做得不到的地方,不应该硬让大家去关注。此时,坐在周围的我们都陷入了沉思。
微信群里整天会有帮着七大姑八大姨拉票的活动转发,有些人很执着,投完一天接着第二天又来了,懂事的会扔个红包以示打扰了,不懂事的直接甩完链接还呼吁大家截屏展示。
微信上有时也会遇到熟悉的人加你好友,不好意思拒绝就加了,点击后发现,对方只是一个工作账号,发得都是公众账号的链接文章,觉得这样还不如直接关注她的公众账号,因为谁都希望自己的朋友圈是活生生有气息的朋友,而不是加了一堆微商或者工作账号。私下觉得不堪其扰就悄悄将其屏蔽了,谁也不好意思当面告诉她我想把你删除。
现实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类似的例子很多,有很多不是从内心情愿的事情,但我们常常顾忌他人的面子,也忌讳自己在朋友心中的面子,不由自主的就去做了顺从大流的事情,当了老好人,心里暗暗不悦,当面谁也不说,总觉得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就破坏了彼此关系,淤积的情绪难以疏通,内心就会难受,特别不舒服的感觉就会一次一次重蹈覆辙。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无法说“不”的老好人在于我们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界限意识。这个界限意识不仅仅是生理或者心理上的,也是情绪上的。界限意识模糊的人,常常意识不到别人的请求已经超越界限,即使不情愿,也不会拒绝。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意识,也会如同小文和天天拉票的人一般,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她人,邀请她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她人的界限。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意识,她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面对这种差异,会非常痛苦,于是开始抱怨和不解:“你怎么能这样啊?”“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这样对我我们还能不能做朋友了?”
实际上,你希望别人礼貌地对待你,尊重你,首先要向别人明确你的原则、底线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让别人对你有一个心理预期。不依附于她人,也不过多干涉别人,我们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运用自己的权利去选择和决定一些事情!
有时,当面拒绝我们照样可以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