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独立带娃的第二个早上,我就崩溃了。
事情是这样的。
前天姥姥要回老家处理一些事情,因此这两天就由我和她爸爸自己带娃。第一天早上,爸爸和我一起通力合作,一个帮穿衣服一个帮洗脸梳头发,效率挺高,半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我们就整装待发,顺利抵达幼儿园。第二天早晨,因为比以往起床更早一些,我看时间尚早,又有了昨天的成功经验,信心满满地叫她爹自己上班去,我来应对这个小娃娃。结果,她哭着进了幼儿园,我提着一颗担忧的心还迟到了,总的来说确实是鸡飞狗跳的一个早晨。
早上她不到六点半就醒了,刚开始还挺高兴,因为知道今天是节前最后一次上学了。但后来在梳头发的时候就开始“找事儿”了。一会儿嫌我给她扎的皮筋不喜欢,一会让我给她戴发卡,一会儿又开始叨叨“我的指甲贴掉了,怎么办怎么办,你给我贴,给我贴...”当她又找到第四个理由的时候,我按捺不住的怒火终于爆发了,开始爆发了。我说,妈妈跟你讲过吧,我只有两只手,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你要我做别的事情,就得学会耐心等待。
这可好,一下子把她惹毛了,开始坐在地上耍横,我气急败坏地一把把她从地上拉起来,放在腿上继续扎辫子。可能是她抵抗的力量和我抱她的合力有点大,她又开始喊“好疼,好疼,哇哇哇”,然后故意挑衅我,把卡子放在嘴巴里,还冲我吐唾沫,我训了她一下,于是立刻开始大哭。
眼瞅着我要迟到了,家里一片狼藉,此时还有好几个工序未完成,而我们俩,小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大哭,老的着急上火又无可奈何。后来我赶紧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跟她轻声说,悠悠,妈妈爱你,但是你刚才做的事情让我很生气,我们必须7点半前出家门,不然妈妈就要迟到了,迟到了就需要加班,你愿意让我加班吗?她摇摇头,又开始新的一轮大哭。之后,又因为穿衣服、穿鞋、带发卡、上厕所等环节陷入一轮又一轮的哭闹。
终于,我慌慌张张给我们俩穿好衣服,连哄带骗带她出了门。路上遇到幼儿园同班的两个小朋友,也不愿意跟人家一起走,像一只小蜗牛一样磨磨唧唧走在后面。好不容易到了幼儿园门口,犹犹豫豫不愿意进去,跟她道别,眼瞅着刚憋回去的眼泪马上又要出来了。我赶紧抱了一下她安慰了她几句,带她走进幼儿园,送到了班主任手中,老师拉着她的小手安慰了一下,这才进去了。
走在上班的路上,我的心里既担心又沮丧。主持人王芳说,每天早上都要让孩子高高兴兴上学,因为早上高兴了,一天都是高兴的。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对,不只是孩子,大人也是如此,如果一大早就遇到一团乱麻或不高兴的事情,一整天的情绪都是低落的。我决心做一个让孩子每天早上都快乐上学的妈妈,可是现实却是我没有做到,起码是今天没有做到。想起昨天她被爸爸训哭了,据说在花园中心哭了半个小时,今天又被妈妈训哭了,估计也哭了半个小时,心里肯定很难过。对于她的小心灵说,这两天真是不够太平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回忆整个过程,真是充满了无力感。这一系列事情就像是多米诺骨牌,第一块倒了,后面的跟着也倒了。但是整个事情真的是无法控制的吗?如果在最初她揪卡子的时候我能幽默化解一下,“你看,你变成炸毛鸡了”,也许我们俩会相视一笑,就不会有后面的对立行为了。
正好最近读斯多葛哲学,这是一种古老的哲学流派,鼓励我们追求“生命平和”,提倡经常进行“消极想象”。斯多葛主义不只会为“半杯水”高兴,还会为拥有水杯而高兴,它提倡:
要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过。
时刻牢记,我们所珍视的一切和我们所爱的人,总有一天都会离我们远去。
通过思考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非永恒性,我们被迫意识到,每次做某事时我们都可能是在最后一次做这件事。
当想到自己的孩子、亲人、朋友、财富等现在拥有的东西都可能随时离开,意识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有可能是此生中最后一次,在做的时候才能更加珍惜,做的过程中才能充满喜悦和幸福。
虽然听起来有些残酷,但它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让我们可以从已拥有的事物中去获得幸福,而不是寄望于永远不能被满足的欲望。从这种角度去思考,我们会更加善待此人、此时,对孩子、父母、配偶也会更加耐心一些,更多地看到他们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和不足。
总而言之,作为父母,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在这几周的培训会上,我跟大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耐心。对于自己来说,何尝又不是。
未来,希望能成为一个“斯多葛主义”妈妈,耐心对待,珍惜相处,用心感受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喜悦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