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乡镇里度过了我从出生到十二岁时的童年时光,那时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是各种书本读物与我相伴,填补了一个少年对世界的向往,将我的平凡生活从平凡中抽离,让我感受到更为深刻的生命意义。
小学语文在正式课本之外还配备了拓展课本,里面都是选录的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中短篇小说,这也是我阅读之路的起程点。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是汪曾祺先生的《黄油烙饼》,第一次看到关于饥饿的描写,干部开会时的聚餐与普通家庭的拮据形成鲜明对比,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饥饿的年代,闻到了黄油烙饼的香味,甚至于在作者语言的鼓动下献出了泪水,对于人性,食物,亲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理解。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能够卷起一个未经世事的十岁少年心底的风暴。
后来由于四川发生地震,在学校停休的三个月内,我与家人都住在耕地上搭建的帐篷里,那是一段难得的经历:三户人家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孩子们整天无所事事到处发泄着精力,大人们愁于生计无法维持,但也无可奈何。一切生活都驶出了他原有的轨迹,将孩子们自小接受的固定模式通通解构,将其暴露于宽阔的生活之上,刺激着他们的心灵成长,我也不例外。我第一次能够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仔细地去揣摩每个字的内在含义,这时与我相伴的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在书本里体会着鲁迅先生的童年,在他语言的领导下,以他的视角去观察形形色色的人与事,试着去体验与理解埋在事物之下的时代与人心,那时的我是挣扎的,挣扎于不同于现实平淡无味的经历,同时我也是幸福的,我知道我正通过这种方式,将我的现实身份解构,与更广阔的生命体验搭上了桥。我明白:“阅读是过着另一种人生。”
后来的十年里,我读了更多的文章,看过了更多的故事,世界上美的丑的,善的,恶的,或许尽数在我眼前上演了一遍,我尝试着自己去写一点东西,就像所有的伟大作家在书本里教会我的:多多思考,多多观察。类似于绘画行文一般,不同的作者对于同一件事物的表达千差万别,客观角度的单一性,通过作家的笔,拥有了无限可能,这是一件有趣的工作,是一件伟大的工作,甚至于仅仅复述作家们的段落,也足以让我的内心颤动。
就算在军校,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阅读与写作的尝试。人的天赋有限,我没想过自己能靠写作有所成就,我只是按照我的习惯去阅读去思考,并且从中汲取幸福,我像是偶然进化到海里的动物,假使再没阅读,没有水分,我会枯竭而死。阅读让我认识这个世界,写作让我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