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们通常会跟着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走,直接给出了解决方案。其实,首先应当先问自己几个问题在给出答案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什么类型的问题?
谁碰到了问题?
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谁碰到了问题?这样问是为了确定服务对象,弄清楚解决问题是为了让谁满意。
case1:刚开始工作的时候,leader让我们去完成一个产品设计,简单提出了诸如『这个地方放一个车』的要求。当时会尽力按照leader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心里总是想着如何能把任务做得更贴近leader『要求』;但这往往是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应该做到的是当leader提出『这个地方放一个车』的要求后,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要给用户提示什么信息,需要传递什么概念给用户,达到这样的目的有几种方式,每种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哪一种方式的转化率更高。当我们只想着更贴近leader的要求,那么往往会把产品做得一塌糊涂。我们必须要知道用户想要看到什么样的信息,是跑车还是汽车,是提示还是说明等。
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定义问题:
1. 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案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
2. 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
3. 别把问题的解决方案误当作问题的定义,尤其是当这个解决方案是由你提出的时候
4. 即使问题已经解决,你也无法确定你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
问题究竟是什么?
面对问题时真正重要的一点在于,你要知道,问题是永远得不到解答的,但只要你一直在提出问题,就没有关系。只有当你自欺欺人的想,你已经找到了问题最终的、正确的定义的时候,你才会相信你找到了最终的解决方案。如果这么想,你可就错了,因为从来没有什么东西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case2:在做『携程-1』项目的时候,Qunar的目标是动态抓去携程/淘宝的机票报价,在此基础上降低自己的报价,使得Qunar的报价比携程/淘宝的报价低1元,而这部分补贴是由Qunar来补贴给消费者。这种做法的本质是在与竞争对手打价格战,而机票行业的价格战效果并不好。原因有3点:
1. 短期内,用户在机票市场没有明显的比价习惯;
2. 由于机票自身价格较高,相比各大平台优惠的『¥X元』占机票价格比非常小,无法从心理上让用户觉得实惠。(eg:买一套房子便宜几百,用户对此并不敏感)
3. 对于用户端的补贴效果<供应商端的补贴:机票类行业由于彼此提供的产品是一样的,且消费频度很低,因此用户端更容易在各个平台移动,难以提高用户的粘性。而供应商端如果能被一家平台通过补贴的方式封闭住,使其无法流向其他平台,那么自然利润就会被该平台所封闭住。(如Uber,——全职的专车司机若转到其他平台,无任何接单能力/盈利空间)
这个case就充分体现了当我们以为可以解决比价问题的时候,忽略了最为关键的问题:给谁补贴,效益才能最大化?
每一个解决方案都是下一个问题的来源。
因为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当人们通过改变状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制造出一个或几个新的问题出来。而某些问题最困难的部分就在如何于发现问题的存在。
设计者的工作就是事先为别人解决问题。他们很少体验到自己设计的新产品、新功能所带来的后果。因此,设计者不断制造出不协调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和与之相关的人员之间不匹配,造成了很多产品/功能上的问题。(设计者就应该是用户/重度用户)
与最初错误地定义了问题的人相比,一个拿到了新的解决方案的人更容易看到哪里不协调。可是一旦最初的陌生感褪去,人所共有的适应能力就会忽略不协调之处。所以,不要仓促下结论,但也不要抛弃第一印象。
如何才能更好地找到不协调之处:借助外国人、盲人、儿童来检验你给出的定义,或者让自己设身处地地站到外国人、盲人、儿童的角度上来检验。每转换一次视角,都会发现新的不协调之处。在把一项『解决方案』付诸实践之前,从各个视角对其审视一边,要比等待功能/产品上线后才意识到各种后续问题要好得多。
找到问题所属的层面:
如果想得道不同的解决方案,就需要变换问题的表述方式:
Question1:图中所示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东西,它是什么?
Question2:图中所示是一个东西,它是什么?
Question3:图中所示是一个常见的东西,他是什么?
Question4:图中所示是一个非常不常见的东西,它是什么?
Question5:图中所示是一个非常不常见的东西,想想它可能是什么,给出一个最不和常规的答案。
在实验中,绝大多数人对question1的回答是『圆』。当『非常』删去后,回答『圆』的比例下降。删去『常见的』之后,比例进一步下降。在『常见』前加上『不』之后,原始问题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回答『圆』的人数比例下降到了0。取而代之的答案包括『洞』、『呼啦圈』、『从橡皮头一端俯视的铅笔』、『硬币』、『直升机的停机坪』等。Question5的提问方式可以确保每个人都可以给出一个答案。因为问题看起来问的是他们的『观点』而非『正确』的答案,危机解除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观点都是专家。
当我们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倦的前行时,过一会儿就要回头看看,确认自己没有走错路。
问题来自哪里?
我们需要确认问题到底来自哪里,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从源头来解决,或者是理解。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在我们自己身上。
无论表面上表现的如何,在提供给用户所要求的东西之前,用户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从结果上看,想要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数人都只是为了完成工作,给出应付方案,满足leader的方案设计,而不是从根本上考虑如何解决实际用户的问题。
首先,对自己要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