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刷到一个视频,讲的是大学生的毕业现状。
视频中的采访了一些大学生毕业现状:有人海投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有人好不容易找了份实习工作,没有薪资。有人每天996,月薪三四千……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大学生说,早知道是现在这样,当初还不如不读书。如果没有读书,那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找一个像服务员,跑腿这样的工作。可现在却是比上不足以养活自己,比下又觉得对不起自己十几年的努力付出。
01
事实确实如此。
我自己就毕业于一所普通二本院校,到如今兜兜转转换了好几份工作,从月薪3000元到月薪6000元,虽然工作不累,但也就维持温饱。想盈余就必须得省吃俭用。
即便这样,我依然坚定的认为读书是有用的。
读书带给我最直接的好处之一,就是拓宽了我的认知。
没上大学之前,我从未离开过老家的小县城。那时候虽然也有网络的普及,知道世界很大,但仅仅存在于概念里。直到我去省会城市上学,接触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才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原来外面很广阔。
曾一度以为出国留学都是有钱人家孩子才会做的事,直到我大学同学考完雅思,后来去欧洲留学了。我才惊觉,原来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一样可以。
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也许对于别人来说很平常,但却是一次次打破我自己的思维认知。
而认知的拓宽不仅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身边的人。
我小侄女三岁时,我买了一些会发音的英文图书,并且叮嘱我嫂子闲着的时候就放给她听,当作启蒙。
而我重视这件事的起因,就是大学英语课堂上,老师点名同学朗读英文课文。有一位女同学用非常流利的类似专业播音的英文通读了整篇课文。而那时候我们班其他同学对于英语都是做题刷刷刷,朗读却是磕磕巴巴。
在微信读书的友圈里,有人分享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有条评论:你会忘记你看过的书,但书里的每句话、每个观点、每个场景,都会在未来不经意的某个瞬间浮现,各种信息互相印证呼应,由一个个点构成一条条线,最终构成你认知逻辑和价值观的网。
而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如同骨头和肉般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02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真实存在。
虽然视频中的人不甘心从事像服务员,跑腿,搬砖这样辛苦的工作。但对于他们来讲,可选择的依然很多。
最最普遍的就是考公考编。
现在的考公考编除了特殊职业外,基本都要求本科学历。对于普通人来说,真的是一次非常好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即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年上岸的人仍不计其数。如果是参加校招社招,稍微好一点的工作,也都有学历要求。可不读书,连这个机会有没有。
还有一部分人,可以选择继续考研,进一步深造。
但如果不读书,除了选择服务员,跑腿,建筑工人这种不需要学历要求的工作以外,别无选择。
读书,可以给你更多选择未来生活的机会;不读书,就只能被未来选择。
03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答:网友毕业于一所三线城市普通本科,研究生考上一线城市名校,毕业因为疫情不好找工作,自己又喜欢研究,就继续读博。
读博期间,因为疫情不方便出门,因此日常就是跟着导师做科研,也有些不错的科研成果。
现在毕业了。手上已经有了几个学校的Offer,也面试完了,正在纠结去哪个学校。
选项1:某三线城市二本院校,离家近,一次性安家费50W+,给副教授职称,有编制,签10年合同。提前离开的话,安家费退还。
选项2:某211名校,安家费少一些,但学校知名,平台好。
选项3:某知名一线城市二本院校,没有安家费,可以直接落户。因为是上研究生和读博的所在城市,大部分朋友人脉都坐落在这里。
评论区有建议网友回家的,也有建议去知名院校的,还有建议留在现在所在城市的。
在我看来,网友不管是选择哪一个,生活品质都已经远远甩开一大群人。因为他可选择的底线值远高于常人。
读书真的有用,只要认真努力了,它真的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较高的可选择底线值。
网友的博士肯定很难读,但同样的,他的博士学历也让他一毕业就拥有了远超于别人的选择。
现在这个社会,副业、斜杠青年这些名词层出不穷,很大一部分源于我们内心安全感的缺失。一份工作已经不再能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但要开启副业,除了执行力外,唯读书不可破。
读书,可以让你获取比别人更多的知识,可以拓宽你的认知和视野。认识认识之外的世界,才可能带给你不同于别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