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尽管他/她会贪玩,他/她会偷懒,但在内心深处,他们都希望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正因为人的天性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畏难偷懒的一面,所以,日常生活中,作为父母总是忍不住地提醒孩子:别偷懒哟!说多了,结果就变成,孩子努力不是因为自己想变得更好,自己要变得更好,而变成了是父母要我变得更好,这不是我的需要。
不要因为我们的唠叨,将孩子的内驱力淹没;但如何让孩子的内驱力在需要的时间就自动地冒出来了,是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平时常听到有妈妈说,我每天“鸡”情四射!我今天怎么怎么“鸡”孩子了!孩子需要妈妈提供激情、提供动力,但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呢?今天,在听到一个妈妈在解答另一个妈妈上英语地面课的问题时发表了一个观点:学校学习只占40%,家庭教育占60%时,我突然醍醐灌顶。诚然,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有这么重要,我们真正认真思考过吗?
于是,我做了如下统计、计算,开始重新评估我对家庭教育的观念:
一天24小时,一周是24*7=168小时,每天睡觉9小时,那么一个孩子:
每周在校多少小时?
每天在家多少小时?
每周在校时间长,还是在家时间长?那么在校学习更重要,还是校外学习更重要?
每周在校:周一到周四8点到5点,周五8点到3点,9*4+7=43小时(对于公立学校的孩子,这个时间更短)。
每周在家:168-9*7-43=62小时。
43:62,说明什么?
即使不说学习中学校学习的重要性到底是40%,还是50%,甚或30%,但勿庸置疑,家庭学习更重要。因为学校学习,孩子们接受的是同质的的东西,同一个老师,一样的要求,一样的内容,孩子们离标准值的差距,会被老师有意识地去补齐;但在家/校外,家长提供的资源的差异,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就会渐行渐远。
所以,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孩子们之间的差异关键确实不在学校、老师,而在我们家长的投入和付出。这种付出的价值不在时间、精力、金钱(因为无效投入、低效投入客观存在),而在质量、效果。学校、老师的意义在于,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但一个孩子到底能爬多高、走多远,关键在父母。
作为孩子,也必须意识到:达到老师的要求,达成校内要求,只是及格。要成为真正优秀的人,必须充实好校外的学习生活。
这里的学习不单指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身体的学习,即身体素质的锻炼,心智的学习,即社会能力、意志力等的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