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页面如何加载、如何跳转、网络状况不好时如何呈现、是否需要埋点统计数据、如何获取结果、过程是怎样的、从哪获取、有哪些可能的结果、每一种可能的结果如何呈现……
PRD总是从需求开始,在充分理解需求之后开始构思需求具体如何实现的问题以及这中间的各种细节问题。
用4W1H理解和梳理需求 (what who when why how)
清晰描述需求是什么 (what )
用户是谁,有什么特征,用户的目标是什么 (who)
什么时候会产生这个需求?清晰描述使用场景 (when)
当前状态有什么问题?从内外因等多方面分析为什么产生这个需求? (why)
这种需求是如何解决当前状态存在的问题的 (how)
需求梳理完成之后,PRD中的需求概述部分基本就清晰了。接下来是需求的实现以及细节问题。需要借助原型图、思维导图、文字等多种工具将其表达清楚。
样式
需求完成以后在界面上是什么样子,呈现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原型图等工具直观地展示出来。
交互
需求中涉及的交互情况需要逐条梳理清楚。比如文字的输入、某个多选框下有哪几个选项、如果用户点击或滑动某个区域会不会发生什么等。
到这里,如果进行需求评审,便会发现技术问到类似如下各种问题:页面如何加载、如何跳转、网络状况不好时如何呈现、是否需要埋点统计数据、如何获取结果、过程是怎样的、从哪获取、有哪些可能的结果、每一种可能的结果如何呈现……
所以,PRD止步于样式与交互是不达标的,需要想的再远一点,再多一点,再深一点。尽量考虑到这个需求牵涉到的方方面面。以上面交互中的“文字输入”为例,这中间可能还会涉及到输入的信息校验问题。如果用户输入信息不符合规则时采用什么提示语,提示语如何呈现等。
页面如何加载、如何跳转、网络状况不好时如何呈现、是否需要埋点统计数据、如何获取结果、过程是怎样的、从哪获取、有哪些可能的结果、每一种可能的结果如何呈现……这些问题也都应该在写完PRD之后再过一遍,以防有遗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