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一直都是不少人喜欢探讨的话题之一。从博弈论的探讨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慧和豁达,博弈论关联到的内容也很多,从中可以窥见经济学的原理、可以窥见人性,
也可以窥见系统思考。其实,不同博弈论案例所涉及的故事规则,就是系统的结构。
今天,我们以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智猪博弈”来看看,为什么系统思考始终在说“结构影响行为”。
智猪博弈的题面
智猪博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纳什在1950年时提出的一个博弈题目。
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只猪。
猪圈的一端有个按钮,按下去之后,会从另一端掉下食物。
但是从按钮到食槽的距离非常长,无论是大猪还是小猪,按下按钮的猪一定没有办法先到达食槽。
而且一旦按下按钮就需要付出两个单位的成本。
如果大猪先到达食槽,它能吃到9个单位的食物,小猪吃到1个单位的食物;
如果同时到达,大猪能吃7个单位食物,小猪吃到3个单位食物;
如果小猪先到达,大猪能吃6个单位食物,小猪能吃4个单位食物。
在这个利益分配结构下,是大猪会去按按钮,还是小猪会去按按钮呢?
简单计算一下就知道,如果两只猪一起按按钮,减掉付出的成本后,小猪能赚到一个单位食物,大猪得5个单位;
如果小猪按按钮,大猪可以吃到9个单位食物,而小猪减掉成本后还要倒亏一个;
如果大猪先按按钮,小猪能吃到4个单位食物,大猪减掉成本后也是得到4个单位。
显然,只要大小猪都不傻,小猪一算,自己按了按钮还没有坐享其成划算,当然是干脆坐在食槽边上等着大猪按咯;
而大猪呢,心里也清楚这种利益分配结构之下小猪是肯定不肯按按钮的,为了防止饿死,最后不得不和小猪平分收益,即使心有不爽,也还是不得不自己按下按钮。
回归现实的案例
这个理论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状十分相似。
不少公司都有好吃懒做但是可以和大家一起领团队奖金享受集体福利的同事;
股票市场里不乏等着庄家抬轿的散户;
而市场环境里的大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关系在智猪博弈上则体现得最是明显。
小企业要做创新、研发或者开拓新市场,能付出的投入和获得的对应产出都十分有限,很可能刚开始就被大企业赶超了最终一无所获还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不少新市场新领域的开拓,在现实里也确实是大企业或领军企业在做,中小企业会选择观望,等大型企业或领军企业研究出一定的创新成果后,其他企业则会趋之若鹜,纷纷效仿。
众多社交软件、送餐外卖、共享单车、网上购物等APP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恰恰说明,正是一种新颖的模式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他企业才有勇气去效仿。
但其实智猪博弈当中,没有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强者牵头出工出力出钱,并不是他首先高尚,不是他高瞻远瞩,而是只有这样做才是符合他的利益。
弱势群体吃现成的,也不是弱者笨懒贪,而是只有这样才是获得收益,弱者牵头的策略是不稳定的,就是白费力气。
规则即是结构
这种“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
也就是我们在系统思考中说的结构。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
“一个好的制度可以约束坏人;一个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影响行为”。
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智猪博弈的结构依然客观存在,但是它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因为每个企业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其自身的利益,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事情才会去做。
小企业的创新动力会被利益分配结构抑制,谁都不希望做赔本的买卖;
而活得很好的大企业(比如行业垄断性企业,国企)很多又是创新动力不足;
长此以往整个市场环境的创新性和发展性就都趋于缓慢了。
而如果我们跳出这个怪圈,以旁观者的角度,结合现实中的市场环境去冷静分析就会得知,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只有当大家获得的团体利益最大化时,我们彼此的收益才可能同时增加。
小猪的反思
如果你是小微企业主,了解了“智猪理论”后,千万别只考虑“搭便车”,以为靠模仿或跟风依然可以成为“飞在风口上的猪”。
在智猪博弈中,其实规则还是简单且理想化的。
首先,大猪小猪各只有一头;而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各种大中小型的竞争对手万千,就算你在食槽旁等着大猪按,没有你自己的核心优势也不见得能抢得过别的小猪。
其次,按下按钮需要付出两个单位成本的投资是一次性的;而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创新、研发、人才投资还是新市场的开拓都绝不是一次性的投入,很可能是长期而且高付出的投资;因此你有没有长期的投资规划,还是仍然以为“付出就会有回报”?
第三,在智猪博弈中,从按下按钮付出投资到吃到食物之间是当下获得反馈的;而在真实的环境中很可能从投入到结果变现中有着漫长的时间滞延。在这个漫长的等待期里,固定的成本支出依然一样都不能少,你的现金流是否还扛得住?你和团队的期待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以为立马会有回报却一直等不到,大家是不是越来越低迷了?
而如果不是跟着大猪跑,那么作为小猪的中小企业主们,
就更需要去深思一个问题——
“我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投资在哪个核心的领域?”
并且,是持续的投资,让其终究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大猪的挑战
当大小猪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可不见得一定是小猪吃亏。
去年有一部很火的影片《我不是药神》,里面就讲到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正版药在生活并不宽裕的老百姓眼里简直是天价,节衣缩食也难以为继;
而省去了研发这一步的印度仿制药则价格亲民;这让这些买不起正版药的病友们不得不冒着违法的风险求诸于仿制药。
电影一出,很多人所看到的都是大企业的坐地起价,药价直掐人咽喉;
殊不知这药价中包含了上亿的研发投入,数十年的持续投资和等待;
如果这些看不见的成本得不到保护,如何激励人们还愿意投资研发和创新?
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系统的持续发展,而并非系统中的几个个体的利益得以保障。
如果一个制度并不是一个好制度,那么就会有人试图推翻。
而任何制度的改革都有成本。
可能是金钱的代价,可能是时间的代价,亦有可能是生命的代价。
这种代价小猪必然扛不住,会选择被动等待变革。
所以成功的改革通常需要大猪来推动——一个行业中的大型企业或领军企业;或者是背后有更大的能力,可以跳出结构本身而重新设计结构的人。
资源的配置在什么样的规则设计之下能够达成最佳状态,激励所有人的行动力,不再有人选择“搭便车”策略;才能让包含大猪小猪在内的整体成果最大化。
而这,一定是从结构入手的规则设计上思考,而并非用什么样的言辞去鼓励小猪不要好吃懒做,或是鼓励大猪能者多劳。
-----陈思杰 系统思考:第五项修炼讲师及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