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雪梅一起读书赚稿费的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吴释若,很荣兴受到我的好友——雪梅的邀请,主持带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本次带拆使用赵周老师发明的RIA拆书法,共分5次片段拆解,1次全书总结拆解。在片段拆解练习时,我们需要把书读厚,以便于理解吸收原文,到全书总结拆解的时候,我们再把书读薄,以便于总结精髓,消化全书内容,并写出精华拆书稿。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书是由日本作家奥野宣之所写,中文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过“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用笔记把读书变为精神财富,重读笔记提高自我”等5个章节教会我们如何记读书笔记,用笔记将书中的精华进行高效整理记录,如何将读书效率最大化,如何为自己创造一个精神上的图书馆。
最重要的是,不止介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从选书到购书,到笔记的分类检索与文具在巧妙应用,都介绍了相关技巧和方法,确保将读书效率最大化。
比如,随想笔记:自由记录,信手粘贴,将枯燥笔记化为创意之源;聪明人的购书清单:激活日常求知欲,不落入营销陷阱,掌握选书主动权;“葱鲔火锅式”摘抄法:摘抄与评论交替进行,加深记忆理解,让原创思考遍地开花;从自身经验出发:介绍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有效的小窍门。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1次片段拆解,本次拆解内容源自书中的前言部分。
R-阅读原文
下面这个片段,是释若挑选出来的,我们先一起来认真读一遍。
“一味读下去”等于没读过
至今为止,你读过那么多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
如果有人问你最喜欢哪本书,你也许能回答对方一个书名,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读过这本书,它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而当对方问起下面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再认真回想一下,你会发现读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回想不起具体内容也情有可原,但是,你读书时有没有留下些随笔或者笔记呢?除了读书,做其他事的时候你有这样的习惯吗?
“我以前读过这本书,但已经不记得里面的内容了……”
我的记忆力不太好,对亲身经历或是旁观过的事和物,印象自然会深刻,但对人名、地名或是读过的文章,就算看多遍都容易遗忘,读过的书亦是如此。所以我很久以前就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缺点:我不记得书里的内容,也不太能理解书里的内容。
明明读过了却什么也没记住,这不就跟没读过一样吗?
“虽然是本好书,但是读过以后没什么深刻的感受。”
“刚读完书,却觉得已经快要忘记书里讲过什么了。”
“我读过的书都要堆成山了,可从来没派上过用场。”
我以前经常像这样烦恼着,迷茫着。我想不管是谁,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可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想:“读完以后并不是完全记不住,书中的精髓一定会对我产生影响。”
很多人都会这样想:100%的内容只要记得住1%或2%就好了,至于剩下的那99%,反正已经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以后用到的时候自然会想起来。到时候灵光一现,就能想起大概来,“说到这个,我以前好像在书里读到过”“我觉得我好像听说过这件事”。
但是,人类是健忘的生物,就连昨天吃过的饭都需要认真回忆才能想起来。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自己可以“理解书籍的精髓”呢?
而且,我们看书并不是为了只记住其中1%或2%,那样效率未免也太差了。花钱买下一本书后,你一定更希望记住100%或是99%的内容,最起码也要记住10%-30%左右。
读书的时候,我就会不自觉地想:“所谓‘理解精髓就好’只是个美好的愿望,那是机会主义者让自己更安全的理由。”而且,长期读书的人就算认真读过某本书,也会因为要继续接触很多书籍,最后连之前书的1%-2%都没有记住。
只是这样读过,就等于没有读过。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过,而不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I-重述原文
下面是释若对原文的重述,是严格按着初学者的标准来重述原文的,给初学拆书的朋友做练习参考。要求:把原文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一遍,不能漏项。建议把原文一段一段地复制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把原文意思表达清楚,表达必须口语化,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举例子来使表达更加形象。
喂!朋友,你是不是读了很多书,却时常想不起来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我就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当有人问我最喜欢哪本书时,或许我可以告诉对方书名,但具体内容却不知道从何讲起,原因是印像很模糊,甚至连作者是谁,哪家出版社出版的,都答不上来。
而通常来讲,当我们告诉别人最喜欢哪本书时,别人一般都会问如下几个问题:
1、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
2、你觉得书中的哪一部分最能吸引并打动你?
3、这本书给你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4、这本书有什么优点呢?
这些问题,回答不上来,还说是自己最喜欢的书,真的是很尴尬!就像平时工作中,为了拍某个领导的马屁,跟人家讲:“领导,您今天早上在例会上的发言,真的是太鼓舞人心了!”结果,领导问咱:“哦,是吗?我哪句话让您这么激动了?”结果,咱啥也答不上来,你想想,那场面有多悲催。
如果仔细去回想一下,我们会发现,读书这件事情着实有点难。
因为人的记忆力非常有限,实在想不起书中写了什么,在情理上也说过得去,可以理解。不过,我们真应该在读书的时候,写点笔记或者随笔和感悟。而且,在工作生活中养成这个习惯,也非常有用,它能使我们按时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如果谁说起某本书中的内容,立马就会想起来,这本书我读过,就是想不起到底写了什么了……”
或许,我们可以解释为自己记忆力不好,对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许印象会深刻些,但对人名、地名或者读过的文章,就算看过很多遍,过一段时间后,依然会忘得一干二净。
这都没关系,关键是要意识到自己有这个缺限,自己确实做不到记住书中的内容,也没有能力去完全理解书中的核心思想。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的书不少,但都没有记住。说到底,还是跟没读过一样。就如小时候上学,回到家里后,爸爸问我今天学了什么,我哑口无言,小脸憋得通红,半天不吭声。爸爸就说:我就知道,你这王八羔子,刚学完就又还给老师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读过不少书,但是不是也和我也一样,有过下面这些感觉呢?
1、尽管这本书非常赞,曾不止一次让我心潮彭拜,你要问我感觉怎么样,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好,好在哪里,对不起,我也不知道!
2、刚合上书本,就彻底蒙圈了,脑海里再也没有读过的痕迹。
3、曾经读过无数本书,如果把读过的书放到一起,肯定会吓一跳,学富五车啊!很可惜,只是读书五车而以,至于应用,没有一本书,哪怕是某本书中的一个知识点,也没有在工作生活中派上过用场。
或许,我们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烦恼和迷茫。但我们还是会这样来安慰自己:的确,书读完了,并没有完全记住里面的内容,但书中的精华内容还是能对我的人生产生影响的,书的核心思想和精髓,一定可以为我的工作生活带来好处的。
因为,我们很多人会这样找借口:看完一本书,只要记得1%或者2%的内容就OK了,真正用得上的内容,其实也就那么多,就像Word软件,功能那么强大那么多,平时真正用得上的,也就那么几个操作。
所以,剩下那99%的内容,反正已经读过了,脑海里也有了一点点印象,以后如果需要用,肯定可以想起来在哪见过。
但是,我们都忘了,人这种动物,总是非常健忘,还死不承认,不承认也就算了,还喜欢找借口。不信,如果有人突然问我们,昨天中午吃了什么菜,很多人肯定想半天都想不起来,这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尚且如此,又有什么理由那么自信,说自己可以“理解书中的精髓”、“对书中99%的内容有印象呢?”
况且,话说回来。我们看书也不只是为了学习那1%或2%的内容吧,如果一本几十万字的书,只能记住1%或者2%的内容,那效率也太低了,不会觉得很亏很不划算吗?花钱买来一本,当然最好是希望能记住100%或者99%的内容,最起码也能对10%-30%左右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和别人讨论起来时,可以侃侃而谈。
所以,现在我只要一拿起书本,就会告诉自己:“所谓理解精髓就好,真的只是个很美好的愿望,那是一个传说,当不了真。如果当了真,无非是在犯机会主义错误,为自己在找心安理得的借口罢了。”
并且,喜欢读书的人,一定会长期坚持读书,书读得多了,就算真的认真去读过一本书,也会因为接触的书籍太多,最后连1%-2%的内容都记不住。
如果读书的效果就是这样的,那和一本书都没有读过,没有一丁点儿区别嘛!所有的读书人都应该牢记:读书,不只是用眼睛看过就算读过,如果不能用脑子记下来,把知识刻进脑海里,书读得再多,也和一页纸都没读过的人一个样,再也别以五十步笑一百步,没资格说自己书是读了不少的,只没记住,总比一本书都没读过的人强。
如果一定要这样想,那就请尽情自慰吧,没人难得住你!
A1-联系经验
下面是释若写的A1-联系经验,要求是通过阅读原文后,进行反思回想,写出自己、别人或者其它书中看到,电影电视中看到的类似场景和案例(最少1个案例,如果有多个案例,必须用“连接词”做起承转合,确保整篇文字看上去是一个整体),建议最好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今年过年的时候,约几个书友小聚了一下。书友聚会,当然是喝着茶,论着书了,大家议论纷纷,好不热闹。突然,一位书友说道:释若,你别光听着不讲话呀!这般人里头,属你读书最多,号称纸质书读了20麻袋,电子书读了几个G。你也给大伙讲讲,推荐推荐,哪本书最值得大家一读啊!
我听后,居然脑海一片空白,一时之间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场面非常尴尬。
还好,另一位书友出来圆场:释若读书太多,要他推荐,估计他得想半天。想一想,几个G的电子书,复制到电脑里都得几分钟,上传到百度网盘,碰上网速慢,得几十个小时。释若的脑子转得再快,也快不过电脑吧!得了,咱们先喝茶,让释若的CPU,内存条,大硬盘运转一会,再给大家推荐。
接着,大家开始讨论别的主题,我发现大家都带着笔记本,上面记得密密麻麻的,全是读书笔记,碰到想不起来的,就翻笔记,大家相互传阅,非常有趣。
而我呢,没有带笔记本,当然,带了也没用,因为我记笔记都是胡乱记的,有时在书上写写画画,有时随便拿张纸记一下,我的读书笔记都是零零碎碎的,从来没有整理过,记过就完事了。
最后,这次书友小聚,我基本没怎么发言,大家心目中读书最多的人,却没有给大家提供多少有价值的心得,真的挺让大伙失望,我自己也深感惭愧,再也不敢吹牛,称自己读书多了。
A2-规划运用
下面是释若结合A1部分的内容,通过反思、分析和总结,做的规划运用,供参考。要求:规划运用要结合A1来反思、分析、总结,措施要具体,具有可行性,且便于落地执行。并且是原文中提到的方法,或者所写的措施方法是从原文的表达中引申,联想出来的(提示:本次规划运用,除非是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具体操作主要靠读完原文后,结合经验进行联想,原文中基本没有可以直接引用的措施)。
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的确看了不少书,而且在认识上有偏差:“一本书,真正对自己有用的知识顶多也就占个1%,其它的知识都不重要。”这种认识导致很多书看过后,和没看过基本没区别,脑子里一点印象也没有。
为确保我在今后的读书生活中,提升读书效率,记住更多知识,制定如下措施:
第一,纠正思想认识偏差,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一味地往下读,重点是记住书里的内容,不管是用脑子记,还是用笔记,最终目的是吸收消化知识,因为书不能白读,读了必须和没有不一样,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第二,购买专门的读书笔记本,并将读书笔记本进行分类,不同的图书用不同的笔记本来记。比如:文学艺术类,哲学类,技能技巧类,职场类,心理学类……
第三,做笔记整理,我喜欢在书上写感悟和随笔,要专门安排时间把相应的笔记整理到笔记本上,便于查阅。
第四,每月安排4个小时,专门翻看笔记,便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翻看的重点是近期工作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
好的,今天的拆解就这些,核心内容是纠正读书的认识偏差。所谓的掌握精髓内容,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读了书,如果没在脑海里留下印象,就和没读过没什么区别,希望大家以后读书千万不要:只求读过,不求记住!只求数量,不管质量!
作 业
阅读R部分提供的片段内容,模仿释若提供的范文,写出I、A1、A2的内容,于3月9日前投稿至简书“雪梅读写交流群”专题,字数不能少于1500字,投稿标题格式:拆书0101+简书笔名+自拟标题。提示:各位如果不知道给A1A2写点什么内容,建议在我添加灰底的内容中去寻找,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