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最近上演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很火,剧中的达康书记为了GDP劳心劳力,感动众网友,于是大家纷纷给他贴上“GDP”的大标签。
给别人贴标签,就像吃饭睡觉般,自然、频繁。
标签反映的是我们对别人最直接、最直观的印象。
比如,内心脆弱的叫玻璃心,一毛不拔的是葛朗台,老爸有钱的叫富二代,老爸当官的是官二代,没见过大世面的都是“村里来的”,在北京混的成了北漂……
Part 02
标签理论认为:社会在不断地塑造我们,别人给我们贴的标签,是我们了解自我、对自我产生意识的根本途径。如果社会认为我是一个好人,我做出坏事的概率就很低,因为这种违背社会期望的做法并不能使我获益。
因此,给别人贴标签能帮助我们节约认知成本。深度了解一个人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而标签能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假如你身边有3个同事,A的标签是乐于助人,B的标签是消息灵通,C的标签是玻璃心。那么,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求助A;当你想知道年终奖发了没,你会询问B;但是,拿同事开黑,C绝对不是你的最佳人选。
合理贴标签,能让我们更好地与别人沟通、相处,避免矛盾的发生。
Part 03
在管理工作中,给员工贴标签是领导们常做的事。可是,领导们经常忽略标签对员工的巨大影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随便就给员工贴上负面的标签,会极大阻碍员工的进步,这绝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心理学家克劳特做过一个测试:
他要求被测试者对慈善机构作出捐赠,照做的人被说成“慈善的人”,拒绝捐赠的则是“不慈善的人”。对应地,另一组被测试者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赠时,发现“慈善的人”比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少。
可见,标签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一旦标签被贴上,人们倾向于让自己的行为与标签内容一致。
如果领导总是给员工贴上负面的标签,员工就很难逃脱自我实现的预言。
就像学渣最初的成绩并不一定差,可能偶尔一次考试不及格就被老师认为“是笨孩子”,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同样,员工们最初也想做出点成绩,得到领导的肯定。如果领导老给员工贴上“能力不行、毫无创新”等负面的标签,员工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逐渐失去信心,即使有某方面的潜能,也被挡在标签之下,消磨殆尽。
而且,一旦负面的标签成型,不只是言语,领导的一个动作、眼神都会向员工传递标签的信息,员工不想朝着标签的自我实现发展都难。
Part 04
员工朝负面标签自我实现,领导应该负80%的责任,而员工只负20%。
所以,在评价员工时,领导应该慎之又慎。随意给员工贴上负面标签,毁掉的可能是员工的未来。
当然,有的领导会反驳说:“我用的是激将法,负面的标签能刺激员工变得更好!”但是,这样的员工非常少,他们的内心要极其强大,要很自我,够独立。而大多数员工并不具备这种条件。
每个刚进公司的员工,都是一张白纸,而作画的权利在领导。正面的标签一画上,白纸就会变成一幅绚丽多彩、价值不菲的好画,给公司带来收益;负面的标签则是满手涂鸦,最后落得废纸一张。
既然员工会朝着标签自我实现,领导们何不避其害,取其利?如果你希望你的员工是认真负责,踏实能干,富有创新力……那就要从给他们贴上正面的标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