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往往和刻板印象、歧视等等词汇混淆。
奥尔波特在其经典著作《偏见的本质》(The Nature of Prejudice)中将偏见界定为“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当中的定义是:偏见是根据错误或不完全的信息概括而成的可辨识团体的敌对或负面的态度。
显而易见的,偏见的定义似乎都是负面的,消极的,并带有主观的态度。那么,偏见是如何形成的?偏见的存在有何意义?
当人面对着复杂纷繁的世界时,会将这个世界简单化,类别化,以便于自己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这是很自然的一种体验。在日常生活当中同样如此,新的事物和现象发生时,人倾向于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理解它,而simplify和classify是很高效的将未知的东西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方式。但不可避免地,由于群体均值偏差的存在,一个群体的归纳特征不会完全适用于每个个体,于是偏见就产生了。
某种意义上,偏见是人认知这个世界的一种途径——有关于种族、性别、宗教和社会历史根源的途径。偏见的由来并不是突然产生,而是可能由于几代的积累的经验形成,而这种时间上的错位也会导致过往经验在当今状况下的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