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原因,进入一家公司,在这家公司待了一个月后,感觉自己已经待了半年,当过完第二个月后,觉得自己已经是一名老员工,仿佛待了8个月,到第三个月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是资格很老的员工,好像已经待了一两年了。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很是纳闷我怎么就从心理上变成了一个老员工了呢?
后来反复的跟前一个公司做对比,因为在上一家公司,我待了10个月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是一名新员工,刚到公司2-3个月。发现,其实最主要的核心是,公司的环境和安排。
姑且把上一家公司称为A公司,目前的这家公司称为B公司。自我分析有如下几个原因:
1、员工流动率。A公司员工离职一般会在入公司10-12个月的之后,相比较来说,流动率属于教育行业的正常水平,30%左右。所以当你以一个新员工进入后,发现后面没有新员工了,很大程度上会觉得自己一直都是新员工;B公司,员工流动率相对比较大,同一部门4个月内离职9人,员工离职的时间在入职后2-4个月的居多。而且是一批一批的,所以随着新员工一批批的进入,会不断的太高老员工的资历,徒弟都已经收徒弟了。
2、公司的培训机制。A公司,每月设置说每周都会有专业方面的培训或者交流会,时刻会有新的收获和思想的碰撞,每天都有新的想法。此刻员工的生命、思想一直是活跃的,有生命的。B公司,刚好相反,就进入公司1个月的时候,有培训,之后,就是各自完成工作,很少有交流和沟通,不会的直接跟相关的人员对接学习。由于天然惰性的使然,人只会选择做自己熟悉的。从工作性质上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会产生老员工的心理。
3、公司晋升制度,平台设定。A公司,有相对比较公平,按照个人能力进行选拔的晋升平台,或者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部门主管会观察每一个员工擅长的部分,或者进步的点,给予相应的平台或者工作,进行能力上的尝试和提升,会让员工时刻觉得自己是在向上走的,不管从职位还是专业能力上。B公司,由于是初转型的公司,管理层面相对比较混乱,没有设定清晰的晋升平台和展示机会,而且领导不太关注员工能力方面的提升,不能区别对待,不是因材施教,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而是,设定一个模板,所有人都要通过这个模板的修整,统一形象出来,限制了员工的自我发展,同时,不能让员工有价值感和成就感的体验。
做完对比后,我个人的的观点是:
从公司制度的设定上,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已经成熟的公司,首先在培训机制和晋升平台上应该是设定好的,大方向最起码是出来的,细节方面可以在后期不断地执行时,进行调整。作为部门主管,屁股决定脑袋,要让自己真的坐在主管的位置上,除了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还要熟悉每一个员工的特点,擅长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学会用人。多去关注员工的工作情况,该夸奖时一定要即使的夸奖,就像夸奖孩子一样,该纠正时,把握好分寸,给别人留面子就是给自己留面子。不能因为一句:“我性子比较直接,不能去关注到你们的情绪,你们有事情直接来找我”作为借口,既然是领导,这些都是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