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彷徨·伤逝》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这句话如果放在现在,可能就得改成: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部手机来,微博也好,朋友圈也好,好像也没什么卵用。
我在百无聊赖中打开手机查了一下百无聊赖的定义,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百无聊赖的:表示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极度空虚无聊。形容非常无聊。
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觉得无聊的时刻。比如排队的时候,当观众的时候,开会议的时候,其中最“无聊的”非这个莫属——在等待你等待的人或事不知道何时会到来的时候。
人类对“无聊”的研究已经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关于研究者所研究的“无聊”我就意义诉说了,我们现在主要来谈一谈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无聊”。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无聊"是在2012年的夏天。那是一个初中生期待已久的暑假。火热的太阳使周围的世界越发的疲乏无力。午后,在五楼的房间里,我透过玻璃观望着窗外脱水的绿叶和昏昏欲睡的垂头树,街上十五分钟才路过一个人,往日来来往往的人像水一样在人间蒸发了。我低头看了看手机,它也是一片寂静。无聊的我,开始逛起了楼梯,在上上下下之中,我觉得自己与世界的联系突然断绝了,楼梯与我与我视野所能达到的一切都成为了另一个世界。我想做些什么,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想抓住什么,而周围只有空气;我想时间流逝的快一点,但是除了我别的都是静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5年后的这些天里,我重新回忆了一下当初的自己和朋友。发现初高中这六年
是无聊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人,最能体味到“无聊”,所以,他们的口头禅就是“好无聊”。为了证实我的思考的结果是不是具有普遍性,我特地问了一些周边的同学,得到的结果普遍是这样。到了大学,说“无聊”的现象骤减,据同学说法,说是换成了“迷茫”。
无聊也好、迷茫也罢。这些都是人生成长的必经阶段。叔本华说:欲望得不到满足是一种痛苦,欲望满足之后是无聊。在这基础上周国平对无聊进一步解读,他说,叔本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欲望的状态是一种恬淡,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
周国平的解释就像一副眼镜,没有戴上之前我看世界是模糊不清的,戴上之后看清了世界。我们之所以无聊,就是不知道该去追求什么,我们渴望着有一样东西能够来化解我们这种状态。
在此之前,无聊在我的眼中就是无聊,我也从来没有去反思过无聊。老师在一节课上说过这样的话,他说,鲁迅曾经有这样的目的,他想使看客无戏可看之后,开始无聊,进而开始自觉。鲁迅对中国人本质的透彻观察,直到今天还是无比的适用与犀利。
很早开始无聊,却不曾过自觉。细想之下,悲从中来,决定不写了。
文章:简孟龙
题图:Congerdesing